《劝学》教案1_劝学教案设计1

2020-02-29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劝学》教案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劝学教案设计1”。

《劝学》教案

一、作者荀子介绍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此之前儒家还有(孔子、孟子)这两个代表人物,与他们相关的著作是(《论语》和《孟子》)

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孟子则提出了(仁政)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是韩愈。韩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传。再后来,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代表人物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孟子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孔子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

二、标题“劝学”解释

“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学习)

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什么的?(不是的)

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究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

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为什么要学习?

学生可能的回答: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成绩要落后;做人就不好了。

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那不是。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自然引入人之初,性本善/恶,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

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性恶伪善。

三、分析第一段

读第一段,读音辨正、词语解释、“于”归纳。几个比喻,分别用四个字归纳一下:(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青出于蓝”:不能认为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原来的水平。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在这基础上,又用“木受绳直”、“金就砺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现在我们明白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这段说明学习能改变人、提高人)

怎么样改变? 课文中用了比喻,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后天如何决定呢? 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荀子,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板书:第1段 谈学习的重要性)

尝试一下,将这一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劝学》中“而”的用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例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堆积泥土成为山峰,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聚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必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聚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导学设想】1、关于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集中代表了荀子关于学习的先进见解和主张。苏教版《高中语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

孙权劝学教案1

孙权劝学教案李文清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并背诵课文; 2、揣摩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二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

《孙权劝学》教案_1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

孙权劝学_教案1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1.学习一......

孙权劝学教案1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王生秀 2010-4-19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科目:语文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教师:王生秀授课时间:2010年4月23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教材:义务教......

《《劝学》教案1.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劝学》教案1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劝学教案设计1 教案 劝学教案设计1 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