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描述速度 教案模板(精选5篇)_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案

2022-03-02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 教案模板(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案”。

第1篇:描述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案

怎么描述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1、对运动物体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认识,理解速度概念,会抽象并运用匀速直线运动模型。

2、通过对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粗略研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3、体验引入恰当的物理概念,对物理研究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分析:

一、学习重点:理解速度概念。

二、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1、速度 表示质点运动 和 的物理量。

(1)定义:质点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2)定义式:v=。(3)单位:、等。(4)矢量性:速度的大小用公式计算,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2、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_____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_____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理解: 1)运动轨迹是直线而且__________不变; 2)“相等的时间”应理解为_____相等的时间;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_____和_____都不变,是一种理想模型。

3、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运动中,运动质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 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理解: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 或不同 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哪段 或哪段 内的平均速度。运动和 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取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用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

一、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 1、观察图1-12,让学生找出汽车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体会匀速直线运动并定义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二、速度

【探究】在30min内,骑自行车行驶8km,汽车行驶48km,显然汽车比自行车运动的快;两位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甲同学用时,乙同学用时,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可见,运动的快慢与位移和时间两个量有关,在其中的一个量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另一量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比较上述问题中自行车和甲同学哪个运动的快,直接能看出来吗显然不能,那该怎样比较呢(要找出统一的比较标准)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方向性: 三、P24页案例分析

【探究】1、汽车通过道口时能不能看着质点它的位移多大

2、为确保安全,要求列车驶过距离L的时间内,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的车尾必须能通过道口。那么应该依据两车什么相等列方程

四、平均速度

【探究1】学生观察图1——15汽车的变速运动得出结论。1、平均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2、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吗 3、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平均速率吗

【探究2】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2000年8月8日8时整,张健从旅顺老铁山南岬角准时下水,于8月10日10时22分抵达蓬莱阁东沙滩,游程,直线距离109km,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成功横渡渤海海峡,试求:(1)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v和每游100m约需的时间t分别为多少(2)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率又是多少

【探究3】一物体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以速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另一物体也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C.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关系的物理量

2、短跑运动员在100 m比赛中,以8 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处的速度是9 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9 m/s B.10.2 m/s C.10 m/s D.9.1 m/s3、一辆汽车以速度v行驶了

2的路程,接着以20 km/h的速度跑完了余下的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3度是28 km/h,则v是()A.24 km/h B.35 km/h C.36 km/h D.48 km/h

第2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

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系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建立了速度概念,从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教学内容在章或单元中地位和作用:

速度从知识点上来说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瞬时速度是本章的难点。从本章各部分的联系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位移和时间以及加速度和时间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它的理解从小范围讲,将会对位移和加速度的理解大有好处;从大的范围讲,将影响到对运动学乃至动力学的学习。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类比推理法、启发式教学 对关键环节处理方法:

1.初中对于比值法的定义形式大量运用,可以让同学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用具体事例找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进一步确理解高中速度概念。

2.利用光电门和速度传感器对几种物体的速度进行测试,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以及极限法的渗透也就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提问: 在研究直线运动时,如何用坐标系来表示:在坐标图中完成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

1、物体的位置:

2、位置的变化位移;学生:思考并回答

1、坐标系上的一点

2、末位置的坐标(x2)减去初位置的坐标(x1)即ΔX=x2-x1

二、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根据常识判断下列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

思考: 如何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1)若取相同时间,比较什么?(2)若取相同位移,比较什么?(3)若取不等的时间和不等的位移,如何比较其快慢? 学生:讨论并回答得出结论:比较单位时间(1s)所通过的位移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教师:物体学为了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公式:

单位:m/s km/h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矢量: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师:平均速度: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 Δt内(或某一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小: 教师:

教师:介绍极限思想,引出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简称为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意义:某时刻或某位置运动快慢 物理量特点:矢量、状态量 结论: →

→t时刻的瞬时速度

方向:位移的方向

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这样做并非出于对严密性的偏爱.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多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这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强调:

极限的思想已经不只是个知识,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教师:展示动画。瞬时速度的测量

用光电计时器测滑块的瞬时速度.遮光片的宽度 1.由v=分别为10cm,5cm,3cm,1cm,测出对应的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计算的结果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

2.哪一组数据计算的结果更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位置的瞬时速度? 使学生加深认识,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加深学生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五、练习及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速度

1、速度大小:

=(x2-x1)/(t2-t1)

3、物理量特点:矢量性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快慢

4、速度方向:位移方向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四)、瞬时速度测量的探究

第3篇: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学生回答: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有掌握好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从定义式上即可解决。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也为位移变化x的方向。平均速度的大小为vx,方向为物体运动的tx,方向沿位移的变化x的方向,t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t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对它的理解可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用“极限”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一段变速运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段,使质点在每一小段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每一小段中计算出的速度反映了质点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的运动快慢和其运动的方向。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度相同。

(四)实例探究 ☆对速度的认识

[例1]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一辆坦克。射击后,经过t1=0.6 s,在炮台上

看到炮弹爆炸。经过t2=2.1 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问坦克离炮台的距离多远?炮弹飞行的水平速度多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可以认为t1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t2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跟声音从炮弹爆炸点传到大炮所在地的时间之和。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是t2t1)=340×(2.1-0.6)=510 m 所以,炮弹的飞行速度。vx510m/s =850 m/s

t10.6☆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v是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在这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

(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528公里-350公里131.9公里/小时

1.35小时(3)在9时30分时,列车停于聊城车站,瞬时速度是0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

你已经熟悉,用“速度”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并且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根据这种规定可知,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长,即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反之,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短,即速度的数值越小,物体运动得就越慢。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一改,还能不能用这样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按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从道理上讲,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得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 m用了13 s,乙跑完100 m用了16 s,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l min,分针转一圈用1 h,时针转一圈用12 h,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由此可见,速度这个概念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与时间对应的路程,二者缺一不可。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应兼看这两个因素,否则就会片面。至于速度的表示法,虽然从原则上讲,不论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还是用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都能够反映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是因为这样规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方便,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这个规定来计算速度的。-

第4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2、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本,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速度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x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tx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v,只能反应一段

t们用公式v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九、板书设计

一、速度

1.定义:位移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即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从t到t+△t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 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三、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第5篇:运动的快慢教案

11.2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

2、能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新课引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1,速度的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活动:讨论,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判断一名运动员跑的快慢? 两种方法:

(1)在某一时刻,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小的,运动最快。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也可以比较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据此,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时间规定为一个单位时间(比如说一秒钟),这样,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除了“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例一:书上例题。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是在暗室中进行的。每隔固定的时间,闪光灯闪一次,物体被照亮,物体的图像被记录下来。多次曝光之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在同一张底片上。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置变化,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上图回答:哪个小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运动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回答:甲图中小球运动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变化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上图中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变化。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反映物体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v=s/t。例如刘翔在110米跨栏中跑出了12.88秒的成绩,平均速度

V=110m/12.88s=8.54m/s。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会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目的要求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4、知道速度和......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 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 教案模板(精选5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快慢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案 运动的快慢速度教案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