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_沁园春长沙教案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沁园春长沙教案上”。
教学目标:
第一、二课时:
1、分析该词虚实两大部分让学生能够掌握毛泽东作词的特色:语言上所用字词营造出磅礴气势,所绘之境开阔,色彩丰富;情感上激昂自信胸怀改造中国的大志。
2、上片写景角度
视角:远近高低
逻辑:点到面,实到虚,自然到人
第三课时:
1、在理解该词情感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该词并背诵。
2、了解毛泽东的功与过。
3、欣赏毛泽东书法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今天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毛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配上时间)这是我们伟大领袖一世流光。毛主席传奇的一生可能会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结合课本,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去认识壮年毛泽东。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三页。
2、词
在研习这首词之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又叫诗余、曲子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与词紧密相关的就是词牌,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规定词的字数,韵脚和平仄,结构格式,但与内容无大联系。“沁园春”就是本首词的词牌,同学们可以看看这首词押的什么韵(ou/iu)。词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片、下片。(此词114字,为长调)“沁园”是东汉沁水公主园林,为倚皇后之势的舅舅窦宪强夺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词中感叹形成词牌。“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名了地点。
3、初读感知
A、请同学们用一两分钟时间将该词快速诵读一遍,把陌生字注音。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
B、同学们读完这首词,觉得这首词上片和下片分别在为我们叙述什么内容?请几位同学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一、所见之景
二、所忆之事
A、所见之景为眼前之实实在在之物,而所忆之事在过去时空存于脑海中,这在我们的情景关系上称作虚实结合。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虚实这两个部分展开来探究分析一下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
4、实
A、前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同学们读这三句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
问:请你们为此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用几个字加个标题。
独立寒秋图
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面前的湘江水向北流去。
问:如果换成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们心里的情感会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呢?
消极,没错独立江边,江水汤汤,秋风掠过,寒气袭来,似乎多了份凄凉。但对于一代伟人他眼里所见又是否如我们这般,心里所想又如何?我们接下来继续看。积极,原来同学们也有着为人一般的情怀,因为毛主席就是将积极心态赋予在接下来的此句中,请同学们往下看。
B、看„„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一个“看”字引领哪些内容呢?作者在这幅场景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
山、林、江、舸、鹰、空、鱼
问:诗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呢?
远眺:万山红遍山势之绵延(静)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层林尽染树木之深茂林点染如画
近观:漫江碧透河水之充盈(动、静)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百舸争流船只之众多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鹰击长空秋空之开阔(动)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俯瞰:鱼翔浅底江水之明澈(动)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概貌:(数量、状态)(用红色下划线所标注)
色彩:红遍、尽染、碧透——秋的绚丽浓重
力量:争、击、翔——秋的强健自
由点到面,自然到人物,描绘出第二幅湘江秋景图。
问:这里我又有一个问题了如果将“击”、“翔”换成“飞”、“游”好不好?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而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像在飞般。正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结:
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辉映,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佳境怡人,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学过关于秋天的诗词呢,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都是萧条,凄凉的,但是本词却与众不同,这和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 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运动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作者此时发问——谁主沉浮?那作者心里有没有答案呢?请同学们看下片
虚:
A、问:下片以“忆”字起句,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作者记忆中的场景了,那作
者想到了什么呢?
恰同学少年····当年万户侯
问: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峥嵘岁月图
问:在峥嵘岁月中的“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恰”、“正”、“方”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和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
“百侣”、“同学少年”
问: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副图画?
中流击水图
从下片来说,是一般疑问句,从全词来说,又是以疑问句(实为肯定)形式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他说谁主沉浮呢?
上下片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
5、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词
6、课堂小结:
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引人深思。下片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起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7、作业布置
A、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B、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8、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立)交待任务、时间、地点和环境
远眺:万山红遍山势之绵延(静)
层林尽染树木之深茂
湘江秋景图(看、问){近观:漫江碧透 河水之充盈(动、静)}景
(谁主沉浮?)百舸争流 船只之众多↓
仰视:鹰击长空秋空之开阔(动)
俯瞰:鱼翔浅底江水之明澈(动)
峥嵘岁月图(忆)
中流击水图(答)
第二课时
1、导入:
毛泽东《沁园春.雪》朗读示范。
同学们一首好的词需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才能领略到它在抒情上的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诵昨天所学的词《沁园春.长沙》
2、有感情的朗诵
A、请女生先读一遍
女生温柔可爱,但这首词我们应该更具英气才能将词人心怀天下自信人生的感情读出来。
B、请我们班的男生读一遍
C、请同学们一起读。直到将情感带入
3、同学们能够很好地融入情感朗诵这首词。这首词的学习内容暂告一段。
对于作者毛泽东,很多人都把他作为一种政治符号,也不会去深入的了解,七分功三分过简单一句,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位多情的文人,慈爱的父亲,故事。
(毛泽东与杨开慧,毛泽东的女儿李纳)
这一星期同学们的周练内容就是——另一个毛泽东,找到一两件事表现出他的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切勿抄袭。。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言论自由,但是原则上不反党反社会)
4、请同学们看自己的课本,上面有毛主席的墨迹,其实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是非
凡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他的书法作品。
简介
毛体书法源自章草,师法怀素。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导入新课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概念,懂得“象由心生”,培养学生借助“意 象”赏析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
沁园春·长沙(详案)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能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2、通过赏析景和人的形象来体会词人的情感。(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2、通过赏......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
《沁园春.长沙》 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