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_西师版上册数学教案

2020-02-27 教案模板 下载本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西师版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 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 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

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 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 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 成功。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同桌可以合作摆 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 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 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 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 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 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 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 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

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 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

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例

4、例5,P6—课堂活动1、2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了解 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 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数出 万以内的数。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使学生 能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数出万以内的数。

2、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组成的。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突出计数单位,突破翻坎数。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那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那么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指名口头回答,全班齐读一遍。

二、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并板书课题:数数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4,通过一根一根数小棒,突破翻坎数数的方法。

1、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从九十七开始,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一百二十。数好的小朋友可以同桌互相数一数。

2、指名全班交流。

师问:数到九十九,再往后怎么数? 生:该数一百了。(因为9后面添上1就变成10,10和90合起来就是 100。)

3、师问:一百二十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生:一百二十里面有1个百和2个十。

4、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①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

地数,从二百九十三数到三百零 五,先独立拨珠数,再指名拨珠数。

②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二; ③再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九十九数到五百一十; ④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五数到六百一十。

4、接龙数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从六百九十六数到七百零八; ②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九十七数到八百一十三; ③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九十九数到九百一十三 ; ④一个一个的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五。

(二)教学例5

1、一十一十的数

⑴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并说出九百八十由()个百、()个十组成的,一千零五十由()个千、()个十组 成。生先自己拨珠数数,然后填在书上,再和 同桌说一说这个数的 组成。师指名回答。

⑵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并在书上填出一千九百和 二千零一十这两个数的组成。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⑶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①从二千九百七十数到三千零九十; ②从三千九百二十数到四千一百; ③从四千八百七十数到五千零四十; ④从五千九百六十数到六千一百三十 师指名边拨边数其中的数,全班订正。

2、接龙数数

⑴ 十一十地数,从八百数到一千;

一十一十地数,从六千九百数到七千零六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七千八百九十数到八千一百三十; 一十一十地数,从八千九百五十数到九千一百二十。⑵ 百一百地数,从一千数到二千;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千四百数到三千二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六千五百数到七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七百数到一万。

⑶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四、课堂活动:

1、P6—2题⑴,先让学生看懂计数器图,再填空。

2、P6—2题⑵,由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万以内的数)你学会了 什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 千地数)

六、课后记:

写数 读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7—P9例

1、例

2、例

3、例4,课堂活动1、2、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含义。

2、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 怎样排列的?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 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 写5。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内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 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

写数 读数

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

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

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 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

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 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 生:读作二百六十

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

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 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 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 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师指名汇报。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 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

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 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指一生上台写,并说出是怎样写的。

2、学生在书上写出其它三个数,再同桌讨论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小结写万以内数的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

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中间或 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课堂活动:

1、读出下面各数。(P9—第1题)

2、⑴读出第1页情景图中的数据;

⑵用四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四位数,再读出来。(P9—2题的小道)

3、写出下面各数。(P9—3题)做在作业本上。

4、读我写。(P10—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内容: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教具准备: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 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2、10个一百是(),()里面有10个一千。

3、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

4、39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2、P10—3题,(2005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 订正。

3、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这个三位数可能是()。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

五、课后记:

大小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2—P14例

1、例2,课堂活动1、2、3、4,练习二1、2、3、4、5。

教学目标:

1、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掌握大小比较 的方法。

2、会比较数的大小。

3、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 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讨论,寻求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数

1、P17—1⑴,依次写数; 997,998,(),(),(),()。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指名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小朋友能一个一个地依次写数,能在线段图上依次写数吗?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指出一格是100,那么两格是多少?(200)三格„„ 十格、十一格呢?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3、请小朋友看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前面的数最小,越往后面就越大。

师:小朋友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小 比较。师板书课题:大小比较

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800○1000,问:800和1000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 生在书上填写,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再指名说。甲生:因为1000数在800的后面,所以800小于1000。乙生:800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所以800小于1000。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根据数数的顺序,还可以根据位数不同判断数的大小。

2、我们再来看一看,师出示: 100○1000 500○1000 700○1000 900○1000 学生先独立填,再讨论如果不看图,怎样判断大小呢? 指名回答。(如果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位数少的就小。)

3、师:如果位数相同,又该怎样判断呢?出示: 200○800 1000○1100 生独立填写,在讨论判断的方法。

点名说怎样判断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 大,位数少的数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千位上的数相 同,就看百位;百位上的相同就看十位,十位上的相同就看个位。

4、①小朋友你们想考考老师吗?请你出两个数,老师来判断。②同桌互相出两个数考一考。

(二)、课堂活动

P13—

1、2,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指名说判断的方法。

(三)教学例2

1、学生看书自学,师指导橘子的个数在哪一排画√,釉子的个数又 该在哪一排画○。

2、学生独立填完后,指名板填,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三、课堂活动:

1、P14—3,学生先在书上连线,再集体订正。

2、游戏:比大小(P14—4)师讲明玩法。

(1)两人出手指,每出一次,将两人手指个数的和各自填入自己 选定的一格中(和为10时不记);

⑵连续进行三次,各自组成一个三位数,数大者获

胜。

四、课堂作业:P17—1、2、3、4、5、6。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后记:

较大数的估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5—P16例

1、例

2、例3,P16—课堂活动1、2,练习二7、8。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 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 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具准备: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每天给你们上课都要用到什 么东西?(粉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盒粉笔有多少支。师生 同数,然后得出一盒粉笔大约50支。老师从中大约拿出一半的支 数,小朋友猜一猜现在盒子里大约有几支?(大约25支吧。)指 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较大数的估计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装有大约40支铅笔的笔筒,那么这样的两盒大约有多少 呢?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猜的。

生:一盒是50支,两盒就是50+50=100,所以大约是100 支。

2、请生看书P15例1,先独立填空,在给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指名 说一说。

3、师再拿出粉笔盒,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盒大约有40支,那么两盒大 约有多少支,三盒呢?四盒呢?

(二)、教学例2

1、让学生先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量完后,再汇报交流,得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7厘米。

2、生看一看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张,(大约76张);

师:也就是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张这样的纸大约有()厘米;1000张呢?

3、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汇报。全班齐读得出的结论。

(三)、教学例3

1、师给每桌(四人一桌)准备一盘花生,让学生 估一估一盘花生 大约有多少颗。

2、分组讨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估计的结果。

一种: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 道一盘有多少颗了。二种:一颗一颗地数就知道有多少颗了。

三种: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

3、比较这几种方法,得出哪种估计方法最快、最好。

(四)通过这几道例题的学习,小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

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 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四、课堂活动

1、P16第1题。师重点问是怎样猜的。

2、P16第2题。①师想一个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大约是多少。(给三次机会)②请一学生想出一个数,老师来猜一猜。(给三次机会)③同桌互相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第7题,看图后,说一说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练习二第8题,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22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本21页例1的教学情境挂图,及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2450000=7245万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三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填空练习和“试一试”。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9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工业,应该怎能么办?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2页中的“试一试”和“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第4(2)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25页练习三中的第2—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中的第2—6题。

1、第2题。

练习时,先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多位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

2、第3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4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第5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5、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五、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28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03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0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24”表示什么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8页练习四中的第2、3、4题。

六、课后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

1、例

2、例3及练习七。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2)交流结果。(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181+63= 181-63= 例2:2680+2500=5180(元)答:共要5180元。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例3:7830+6780-13600=(㎏)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课时

教学内容: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 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具准备: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

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 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 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 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 同都是“1”。()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课后记:

课题:第一单元测试

一、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测试。

课题:单元试卷评讲

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P44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35-17=18(人)35-18=17(人)

六、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3024+(73+6)13+(8+5)男生完成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P47的课堂活动。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的习题。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加法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

P50的例

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113+96+87(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 57+62+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283 1597 253。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101×50 =5050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十的第1、2、3题。板书设计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例3: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 =200+96 =296 例4:200-108-42 =200-(108+42)=200-150 =50

六、课后反思: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又比整

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

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做P52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4-7题。板书

设计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六、课后反思:

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295+75=300+75一5()193一57=200-57+7()1823-780=1823-800-20()

152-(52+97)=152-52+97()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2.重点训练。(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发展提高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四、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的第8-11题

六、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题。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确立知识结构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2、整理知识。(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三、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四、总结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四、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六、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测试

四、测试目的:

测试本单元,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讲测试的纪律。

强调测试纪律,要求独立认真完成,养成完成后认真检查习惯

三、进行试卷测试

课题:第二单元试卷评讲

评讲目的:评讲本单元试卷,查漏补缺。

评讲要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一、讲本次测试的大概情况。

二、疑难讲解

三、学生修正

认真修改,查漏补缺。46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1,第51页上的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 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真美!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引导观察单元主题图)教师:从这些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小黑板一一出示这些问题)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学生口答)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例1(指导看图),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0。

学生2:4×3=12,然后再在12后面添3个0,就是1200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教师:请同学们做第77页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之后抽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然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按课堂活动中的第二题对口令,以达到熟练程度!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请大家观察,5×3变成50×30,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第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第二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教师: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积扩大了100倍,也就是10×10=100倍。同法教学从5×3变成500×30的变化规律。(2)师生共同小结。

(小黑板出示)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3)及时巩固。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240×3= 240×3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小黑板出示。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2和议一议,第52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3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 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新课

1、引导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李叔叔在桃园里摘了91箱桃,每箱能卖198元。”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些桃大约能卖多少个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91看作90,把198看作200,因为200×90=18000,所以桃园大约能卖18000元。

教师:估算一下这些桃园大约能卖多少元,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1:198×91≈18000(元)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全......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 师 版 四 年 级(上册)数 学 教 案教师: 2015年秋季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准备课:上学了 教学内容:1——2页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2、在数1-——10 各数的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最新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西师版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版 上册 四年级 西师版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版 上册 四年级
[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教案模板]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