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学设计(专业20篇)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不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各项任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总结范文的分享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要点和写作技巧。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一
最近,刚刚学完了五年级语文下册28课《孔明借箭》,我禁不住拍案叫好,忍不住一写为快。
课文主要讲了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出色才能,一心想陷害诸葛亮,想以“十天内造不出十万支箭为由”把诸葛亮公道斩之。但诸葛亮不慌不忙,暗中同周瑜斗智,利用鲁肃给予的船只,趁着漫天大雾,向曹营“借箭”,巧妙取得“胜利”。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本性,也看到了诸葛亮的“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的神机妙算。
当我看到周瑜大言不惭地说:“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时,一面为周瑜的奸诈——为了除掉诸葛亮而不择手段,竟振振有词地说些什么“公事”,以防诸葛亮委婉拒绝,一面又为诸葛亮暗暗担心,害怕他会真的中了周瑜的计谋。当我读到“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时,又不禁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惊叹。
读完此文,我不禁感叹不止。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会盲目地做事,有远见。他知鲁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并非奸臣,便只向鲁肃借船;他知周瑜,虽身为一代帅才却嫉妒心强,便与他只浅识,不深交;他还知曹操,曹操可算“阴险狡诈”,却疑心重,便利用其这一弱点向其“借箭”……。
我真佩服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拯救天下黎民,就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斗智斗勇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诸葛亮这样,做到知己知彼,大公无私,但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这样最终会害人害己。(王延红)。
-->
-->。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二
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二:指导学法,初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的。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
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借箭、得箭。再指导简练的概括。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教师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四:细读语言感机智紧扣“算准”读课文。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1)练习读懂短文。
引导交流,算准了借箭之物;算准了天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多疑不会出击;算准了顺风顺水曹操追之不及。
(相机板书:知天文识地利懂人心)。
再交流过程中指导孩子读好一下两处语言。
a: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读出雾之大)。
b: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1)此处是全文唯一一处有提示语的语言。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想一想诸葛亮笑什么呢?
(联系前后文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领会笑后面的含着的意思)。
(2)一个笑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写人的文章关键就是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笑字,读出人物的足智多谋,儒雅倜傥的智者形象)。
(3)通过读书,读出形象。
2:师生小结三天前诸葛亮都算准了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3: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诸葛亮说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导孩子读出神机妙算。
(因是古文,学生读的味道不足时可泛读)。
五:推荐阅读深化人物形象。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之《借东风》《孔明巧布八阵图》。
当你有兴趣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给你留下的不仅仅是神机妙算。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三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全文共8个自然段,完整地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全文可分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三个部分。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学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自学讨论讲解。
本课书的教学紧紧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
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一)学习认读字。
1、自己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样子。
“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喝、饮)。
“骤”“蝗”
读一读这个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二)通读全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必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
1、自己读一遍。
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
(三)划分层次。
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讲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7)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8)写出了故事的结果。
三、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出来,再与同学交流。(提示:到事情的经过部分去找。一是要找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1)独立思考,完成习题。
(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2、集体交流。
(1)指名说,同学补充。
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据敌而不出战赞(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3、自己写的不完善的进行修改。
四、总结全文。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知识的博大精深,思虑谋划的周全缜密。《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深绝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借阅。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四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由读5———8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孔明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孔明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学生汇报回答时,再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孔明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他能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有的同学说我们组认为“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能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孔明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孔明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孔明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孔明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孔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当同学们说到“五更时分,船已近曹操的水寨。孔明下令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
我又出示:“孔明又下令船只掉转身来,头朝东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水寨受箭。”
让学生讨论:孔明为什么要先头朝西尾朝东,再头朝东尾朝西?不这样可以吗?
在这里我先配以简图,体会孔明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然后我再让学生分组演示,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孔明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五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六
《孔明借箭》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吴蜀联合抗曹时期,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诸葛亮巧妙的从曹操那儿借来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把“孔明真乃神机妙算也,吾不如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在学生体会后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孔明通天文、晓地理,能算天;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能算人;借箭的`过程设计周密几个方面来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并随机进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参与学习热情高涨,效果较好。但在感情朗读方面学生表现的不是很好。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七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草船借箭》,印象十分深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羡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要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巧妙的方法取得了10万只箭。周瑜自叹不如。而是怀着嫉妒心,不折手段地区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人:看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筹,便像疯狗一样想咬诸葛亮一口。读到这里,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他能用自己的神机妙算得到10万只箭,并且让周瑜自叹不如。真不愧是一代才子!
今年暑假,我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孔明用计草船借箭》这一回。
这一回主要讲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是箭按时交给了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在这一回里,在同周瑜的斗智斗勇中表现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其实,诸葛亮的聪明不是一时的,而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他懂天文和地理,才能算出天气;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助大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他们送回来;他懂人心,打心理仗,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鲁肃借船,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装攻打曹营。几方面综合因素让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得以成功。诸葛亮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的苦读,潜心研究才能得到的。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理解关键词句,体会神机妙算。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
【情感目标】。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宽广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宽广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写孔明向曹操借箭,结果满载而归。
老师:从这件事看出孔明怎么样?
学生:神机妙算。(师板书:神机妙算)。
二、走进文本,品读文本。
老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孔明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孔明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朗读时突出雾大,突出“漫”字。(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体现雾大?)。
学生:指名读。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你理解得非常不错。但田老师觉得咱们学语文,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个别读)。
学生:(朗读)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要突出大的感觉)。
老师:是啊,孔明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孔明算准了。不错,但是田老师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我们,孔明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老师:你真善于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板书:通天文)。
老师:咱们全班再来一次,把孔明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仍只不动,到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全班齐读)。
老师:刚才咱们把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前面那句话是反映孔明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谁再说说还有哪句话前后联系在起能够反映孔明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孔明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学生:我觉得还有“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这是孔明预测的。
学生:还有就是“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传令道:‘江上雾这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只叫水军弓弩手射箭阻挡。’”一开始孔明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孔明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孔明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
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前面孔明说“都督委托,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孔明说“愿立军令状:三天不办好,甘当重罚。”都是孔明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孔明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孔明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孔明笑着说--(注意必须笑着读)(分组读一二、三四)。
学生:(齐读)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传令道:‘江上雾这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只叫水军弓弩手射箭阻挡。’”
老师: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孔明他在笑谁?问问你的同桌看。(议一分钟)。
老师:孔明在笑谁?你说。
学生:孔明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孔明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孔明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孔明对曹操了如指掌,笑鲁肃吃惊。(板书:知人心)。
老师:他还笑谁?
学生:为自己而笑,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老师:你们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笑鲁肃,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孔明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一指名读;二同桌读;三抽二名学生分角色读。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兵一齐出动,怎么办?”
学生:孔明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
老师:这回鲁肃放心了。其实也在笑周瑜。
学生:周瑜想害孔明,而现在孔明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师小结:如此谈笑风生,这一笑笑出了孔明的自信,笑出了孔明的大度,笑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笑出了孔明的英雄本色。
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我们看到孔明神机妙算。看到鲁肃愚笨,文中还有一处写鲁肃还怎么样?
学生: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只是不可叫都督得知,他若知道,我的计划就失败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孔明不让鲁肃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孔明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可以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孔明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胸有成竹。
老师: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了如指掌。
讲完以上部分,老师播放录相。
老师:你觉得孔明安排得怎么样?
学生:妙。
老师:妙在哪里?
学生: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孔明下令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们擂鼓呐喊。”就从孔明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孔明又下令把船只掉转身来,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孔明的神机妙算。
老师:把船只“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为了虚张声势,引曹军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目标和方向。
老师:曹操知道上当后追得上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学生: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孔明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板书:懂地利)。
老师:孔明通天文,识人心,懂地利,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
老师:孔明顾全大局联全孙权抗曹操,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孔明进行赞叹:(出示诗:一夜浓雾漫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先自由读)。
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齐读。
评人物特点:
老师:《孔明借箭》这个故事中的孔明、曹操、周瑜、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神机妙算、多疑谨慎、妒贤嫉能、诚实守信……。
三、拓展延伸。
学生:想。
老师:真的想知道结果?
学生:想。
老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四、板书设计:
通天文。
神机妙算知人心。
懂地利。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九
第四层,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诸葛亮根本不要“箭竹、翎毛、胶漆”等造箭的必需品,却要鲁肃“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他再三叮嘱鲁肃:“不可又教公瑾得知。”为自己的行动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忠厚的鲁肃为自己向周瑜说漏了嘴,致使诸葛亮一再受到刁难而不安,便答应了借船和保密两项要求。但是,这同造箭又有什么关系?任务如此艰巨,时间如此紧迫,诸葛亮凭什么“包管有十万枝箭”?这些都是难解之谜。这是第四“奇”
在鲁肃准备好二十只快船,听候诸葛亮调用之后,小说情节又作一顿,迟迟不揭开高潮的内幕:“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只剩下最后一天了!这时,高潮终于到来,而作者对高潮的处理仍然充满“奇”的色彩。就在第三天凌晨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说是要去取箭,“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此时,“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的行动也使人如堕五里雾中。等船只靠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又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命令各船一字摆开,一齐擂鼓呐喊。鲁肃见状大惊,担心曹军冲出,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果然,多疑的曹操害怕埋伏,慌忙调集一万多弓弩手,向来船拼命放箭。看到这里,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根本不打算“造箭”,而是来向曹军“借箭”!这一情节,真是神来之笔,奇妙之极!?这时,情节的发展加快。当二十只船的一侧射满箭枝后,诸葛亮命令将船只调头,继续受箭。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虚张声势的战斗,一方不停地擂鼓呐喊,一方则继续箭如雨发。等到日高雾散,二十只船的另一侧也已射满箭枝。诸葛亮立即下令收船急回,还幽默地命令军士们齐声叫道:“谢丞相箭!”就这样,十余万枝箭轻轻松松地“借”回来了,诸葛亮准时、超额完成了任务。读者的心情也随着那飞驰的归舟而变得轻松欢快。?随后,作者又添上一处点睛之笔:当鲁肃问诸葛亮“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时,诸葛亮答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一解释,说明了“借箭”这一奇计的全部合理性,不仅鲁肃为之拜服,就是周瑜得知后也不得不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在这场扣人心弦的智斗中,诸葛亮的处境是十分微妙的:面对周瑜布下的陷阱,他既不屑于逃避,又不莽撞硬顶,而是从容自如,巧妙周旋。凭着对敌、我、友三方的透彻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他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变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借箭”奇迹,既打击了曹操一方,又维护了孙、刘联盟。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正是与周瑜、曹操这两个奇才斗智的胜利,使诸葛亮的宽阔胸襟、雍容气度和绝顶智慧闪射出夺目的光采。
在这场智斗中,周瑜和鲁肃的性格也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周瑜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不露声色,巧设陷阱,一心要除掉诸葛亮,显示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周郎”性格中刚狠的一面;而当诸葛亮“借箭”归来时,他那一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的慨叹,则流露出又惊羡、又嫉妒、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真是神情毕肖,活脱如见。鲁肃作为连接周瑜和诸葛亮的次要人物,在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他的劝说询问,周瑜的心机就不便揭示;没有他的暗中帮助,诸葛亮“借箭”的妙计也无法实施。随着情节的演进,他那忠厚朴拙、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颇为鲜明,既映照出周瑜的狭隘胸襟,也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精于层层蓄势,在波谲云诡的情节中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氛围;然后急转直下,抽丝剥茧,使人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驾驭情节的高超本领实在令人惊叹!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
大家好,今天孔老师给我们讲了《孔明借箭》这一课,我对里面的孔明有很大的感悟。
鲁肃领周瑜的命令前去试探孔明,孔明对他说:“这个计谋只能对付蒋干,时间久了曹操必然发觉。”说完后鲁肃回到周瑜帐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周瑜说:“此人决不可留。”意下就决定把他杀了。
第二天,周瑜让诸葛亮来他的营帐之下,周瑜让他监督十天完成十万只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那时我真想钻到书里告诉诸葛亮这是个陷阱。
之后诸葛亮叫鲁肃来对他说:“你看你我叫你不要告诉他你偏说,现在好了吧我如果造不出来我就要死了。”鲁肃说:“那我怎么帮你呢?”诸葛说:“你给我备好20条船每船30个士兵和千余数稻草就行了。”
最后一天深夜,孔明和鲁肃一起朝曹操大本营出发。长索连船、擂鼓呐喊······据说在真正的三国演义里鲁肃还被他的稻草救了一命呢!
最后孔明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造”好了10万之箭。我也要学习孔明敢去曹营借箭的勇气和聪明才智还有那周瑜提出让他十日完成的任务,他竟然只要三日那过人的信心才行呀!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一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二
读了《用奇计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后,我有很深刻的感触,也使我知道了许多的意义。
我先说一说故事大概内容:周瑜他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写了军令状。诸葛亮在这三天内用他自己的智慧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帮助周瑜用智取的办法获得曹操的箭攻打曹操。。
这一篇文章使我懂了遇到事情要镇静,不慌张,要静下心来想办法处理事情。诸葛亮凭借着他的天文知识,预测到三天后会有一次极大的雾,就非常自信的说三天就够了,其实是诸葛亮心中有计谋,他用诈取曹操的箭来完成任务。我们还要认真学习知识,有时候知识也能救活自己或别人的性命。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三
诸葛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千百年来,他是智慧的化身,而他的故事也不胜枚举——《孔明借箭》就是他智慧的精华!
文中,有一个名叫“周瑜”的人,处处刁蛮孔明,心胸狭窄。他等待时机,想报复孔明.
一次,周瑜将孔明叫到了大营,想至孔明于死地。于是,他绞尽脑汁生出一计——三日内让他造出十万枝箭,并且立军立状。这显然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的答应了。
“天呀!十万枝箭三天完成,这也太不可能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怎能完成呀!”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疑问。
而诸葛亮呢?却不慌不忙,先找鲁肃借了二十只船。而鲁肃也同样被孔明蒙在了“鼓”里,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天、两天,眼看军令状上的日期就要到了。那夜四时,终于,孔明在鲁肃的帮助下带兵起航了。
一出军营,空中大雾弥漫。果然,孔明要的就是这天气。诸葛亮让军士将船连成一串,浩浩荡荡向曹营驶去。逼近曹营,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心中疑惑不已。便以为是吴军搬了大人马。小心行事,派弓手前去射箭。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拍手称快,为他的神机妙算而鼓掌。“呵!看来,孔明和曹操也是一对老冤家了。曹操心里想什么,诸葛亮都知道。真是“知人心”,“知天文”呀!
话说,曹操派弓手射箭,箭如雨发。“恐怕这时,曹操还蒙在鼓里,在向一个个稻草人射箭呢!”我默默一笑,“啊!不愧是诸葛亮,这样的妙计都能想出。”
很快,船的一边射满了密密麻麻的利箭。孔明有令人将船掉头,头东尾西。“这一掉,可是神奇。”我赞叹不已,“掉一头,不仅可以使船上的箭射的更多,能达到十万余枝。而这一掉更使船队顺水而行,直回大营。”“看来,诸葛亮还是一个‘晓地理’的神人呀!”
当然,孔明顺利的将箭运回大营。不但不费一工一料还又蒙炸曹军十万枝箭!
看完故事,仿佛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孔明神机妙算。诸葛亮是那样的`机智,他做的一切仿佛都是那样的神奇。而这神机妙算不是靠空名得来的,只有我们有着诸葛亮勤动脑的可贵精神,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而往往,我们总是觉得事情遥不可及时就不做了。哪像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这十万枝箭“借”回。
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这位神奇的军师,这百读不倦的《孔明借箭》会永远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作文,叫:《草船借箭》。
我想:诸葛亮真聪明,只不过别骄傲。世界上有一些人的记忆力超好,他们都不骄傲。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不要这样。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现在就已经努力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你能做到。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到的启发更大:成功的人要再努力,成为世界最厉害的人。
读了《草船借箭》这骗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到读到“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的时候,我想:诸葛亮怎么回事?明知是个圈套,怎么还答应周瑜呢?当读到“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用妙用。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的时候,我想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看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想:诸葛亮真是聪明,巧妙地瓦解了周瑜的阴谋,顺利将十万支箭借到。我十分敬佩他。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五
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通过《孔明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上《孔明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孔明借箭》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吴蜀联合抗曹时期,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诸葛亮巧妙的从曹操那儿借来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把“孔明真乃神机妙算也,吾不如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在学生体会后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孔明通天文、晓地理,能算天;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能算人;借箭的过程设计周密几个方面来体会孔明的神机妙算,并随机进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参与学习热情高涨,效果较好。但在感情朗读方面学生表现的不是很好。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六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七
今年暑假,我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孔明用计草船借箭》这一回。
这一回主要讲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是箭按时交给了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在这一回里,在同周瑜的斗智斗勇中表现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其实,诸葛亮的聪明不是一时的,而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他懂天文和地理,才能算出天气;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助大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他们送回来;他懂人心,打心理仗,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鲁肃借船,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装攻打曹营。几方面综合因素让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得以成功。诸葛亮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的苦读,潜心研究才能得到的。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周瑜就以商议军事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不信,就叫鲁肃前去探听。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就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并且叫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叫鲁肃去取箭。诸葛亮把二十条船连起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曹操就叫弓手朝江中不久,诸葛亮又叫人把船尾朝西、船头朝东,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天快亮了,诸葛亮叫人把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回到南岸,周瑜也来取箭了。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八
本文出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讲述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以造箭为由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巧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有力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用“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故事出处;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故事出处: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中很有名的一个桥段。
二、初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夯实字词;分类识字,重点理解“妒忌,军令状”。
2.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按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三、试讲故事,示范渗透方法;
1.默读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你怎么给大家讲清楚故事的起因?
2.交流展示,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1)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故事情节的完整,主要因素的把握等方面评价引导。
(2)依据学生的展示随机引导概括讲故事的技巧: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
3.结合“技巧“,借助板书再讲故事。
四、学以致用,鼓励续编故事;
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创编故事。
读
抓重点。
讲巧串联。
换方式。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全文共8个自然段,完整地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全文可分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学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解。
教学理念:
本课书的教学紧紧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
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
(一)学习认读字。
1、自己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样子。
“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喝、饮)。
“骤”“蝗”
读一读这个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二)通读全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必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
1、自己读一遍。
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
(三)划分层次。
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讲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7)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8)写出了故事的结果。
三、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出来,再与同学交流。(提示:到事情的经过部分去找。一是要找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1)独立思考,完成习题。
(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2、集体交流。
(1)指名说,同学补充。
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据敌而不出战赞(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3、自己写的不完善的进行修改。
四、总结全文。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知识的博大精深,思虑谋划的周全缜密。《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深绝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借阅。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中,能粗浅地感受到这部名著的语言魅力。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对于这部名著的积累,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谋借箭”的“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凝练、准确。
3、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谋借箭的经过,能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感受到题目中的“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原著《三国演义》、幻灯片。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可以播放连续剧1.《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交流对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印象,可以从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体的情节来谈。
2.介绍并诵读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和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三、指读课文。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引导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段。
三、感知课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会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读原文,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找相关的根据,感受到孔明通晓天文、熟读兵法、深谙兵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3、通过朗读促进感受。
第三课时。
一、感受语言的魅力。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和同学交流哪些语句的写法有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配题。
1、引导读过原著的同学向同学汇报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别具特色的语句,吸引更多的同学读原著。
2、在原著中,还有哪些章节或故事也能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令你折服,读一读,讲给同学听,最好能应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三、感知课文。
四、作业:拓展:我看《三国》等。
五、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3801367.html】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 板题导课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教材版本】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8课 【教材分析】《孔明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写了周瑜......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课文《孔明借箭》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孔明借箭》教学反思《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