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_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我们的祖国 主题一:祖国多辽阔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会看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地图等,学会从地图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式获取有效的信息。

3、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知道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众多,了解我国主要的行政区划。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看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地图等,学会从地图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式获取有效的信息。教师准备:

1、课前了解学生对祖国概况的认知程度,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查找反映和体现祖国疆域辽阔的图片、事例、音像资料等,例如:南北气候的差异、东西南北四至点、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景和生活等。

3、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图、海域图、与我国相邻国家图,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反映我国疆域辽阔的相关资料。

2、了解我国与邻国友好交往的故事或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世界中的中国

活动目的: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具体位置,初步学会看图。活动过程:教师呈现世界地图,航拍地球照片或地球仪。

学生在图上找到我国,说说我国的位置。活动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方向和图例

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活动二: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活动目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

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我国东西南北四至点。

学生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了解我国的疆域。教师举实例使学生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乘坐火车、飞机用的时间。学生看“我国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柱状图”比较、分析我国的疆域。

教师谈话: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使得各地差异很大,你从生活中感受到了吗?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天气预报,旅游获得的信息等。学生活动:看图分析东西差异:时间差异:4小时零8分

南北差异:气候差异

了解我国海域教师谈话:一个国家的国土包括领陆、领海和领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看图:观察我国海域图,用笔指着看我国的海岸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找找我国的海港,找到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岛屿(我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提问:海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演示:海上石油、渔业、港口、旅游、海水发电等。补充:与邻国的海上纠纷,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

第二课时

活动一:在图上找我国的邻国

活动目的:了解我国的邻国,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活动过程:学生仔细观察地图,在图上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填写书上的空白。

教师指出方法:逆时针从东到西数。

教师用课件演示:邻国国旗和与我国友好往来的简单情况。活动二:在图上找自己的家乡 活动目的: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师谈话:在我国,为了便于管理和地方发展,设立了行政区域,行政区域一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和乡(民族乡、镇)三级。活动过程:学生在图上找自己的家乡所属的省级行政区,再查找相邻的省级行政区。

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能体现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划,你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身份证、车牌、天气预报等 课件演示:帮助记忆行政区划的儿歌

记忆: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思考:如果没有这样的行政区划,我们的生活、工作会有哪些不方便? 教师小结:考察一些知识点。课后小结:

主题二 多种多样的地形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地势。

2、学会看地形图,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试图能力。

3、探究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懂得多角度欣赏自然之美,促进学生对祖国萌发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看地形图。教师准备:

1、收集反映我国地形地貌方面的图片和资料,作为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资料。

2、准备我国地形、地势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以便与学生更好地互动。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我国地形地貌的资料,以便课堂交流、讨论。

2、了解家乡的地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教师提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同学们注意它是和中国政区图不同的,每张中国地形图上都有一个表示高度地高度表,这个高度表在地图上有什么作用呢?

(高度表是表示在这张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是怎样的。

板书:第一课 我国的地形

2、新课部分:

出示地形图(使学生知道地形图上的颜色代表海拔)

说到地形就会说这里或那里的高度是多少。我们这里所说的高度是海拔高度,就是说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板书:海拔——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高度的。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击多媒体图片上的各种颜色,使之与高度表上相同的颜色及数字同时闪烁。

(红褐色表示3000米以上、土黄色表示1000—3000米、黄色表示500—1000米、绿色表示0—500米)

现在,大家通过对照高度表判断一下,我国最高的地区的海拔是多少?在这张地形图上用什么颜色表示?

(3000米以上,用红褐色表示。)

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同时点击图上颜色,让同学进一步熟悉高度表的作用及颜色所代表的不同的高度。(土黄色表示1000—3000米、土黄色表示1000—3000米、绿色表示0—500米)

出示三级阶梯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而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

板书:西高东低 三级阶梯 提问:同学们说一说三级阶梯的数法与我们平时数台阶有什么不同吗?这什么要这样数呢?

(三级阶梯是从上往下数的;因为是从上空向下看)出示地形面积比例统计图(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特点)

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现在,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各种地形在我国各自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平原占12%,丘陵10%,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统计图所表示的百分比分析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同学们也可以进一步点击相应的地形比例图,看一看各种地形的具体情形。

(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牧业、林业等)(平原少不利于粮食的生产)

因此,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板书:

适于多种经营

平原少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把它们的名称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国的地形

海拔——地面某地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西高东低 三级阶梯

五种地形齐全 适于多种经营 平原少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第二课时

活动一:探究:五种地形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活动目的: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懂得多角度欣赏自然之美,促进学生对祖国萌发热爱之情。活动过程:

出示中国各种地形面积比例统计图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活动二:探究:山地多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活动目的:让学生们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山地多这一现实。活动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山地多的利弊。

教师小结:我国有许多山地,山区不利于交通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山地中蕴藏了大量的宝藏,矿物、动物和植物资源都很丰富,还有大量的水力资源。我国还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名山,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五座名山合称“五岳”)、(黄山、峨眉山、庐山等)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我国名山的风光。课件演示:我国的名山的风光

课后延伸: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山地资源,发挥它的优势呢? 学生交流 课后小结:

主题三: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教学目标:

1、懂得祖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只有一个中国的信念,热爱祖国。

2、提高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知道对国家统一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港澳回归的时间以及回归后的社会生活。教学重点:懂得祖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只有一个中国的信念,热爱祖国。

教学难点:从台湾的地理、历史、两岸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港澳回归的录像);回归十周年庆祝活动报道;台湾大陆友好往来的资料等。

2、准备台湾、港澳等地区的相关地图。

3、收集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学生准备:收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未间断,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你知道我国古代对国家统一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吗?

2、新课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战乱的情形,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课件演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等帝王为统一作的主要贡献。

国家统一了,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学生活动:模拟多种货币进行交易

活动目的:了解统一货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讲述:香港和澳门被占领的简单经过(使学生知道国土被外国侵占是一个国家的莫大耻辱)

课件演示: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记忆:香港回归的时间)听《七子之歌》,看歌词,说说澳门人民的心情。(记忆澳门回归的时间)教师讲解“一国两制”制度。

学生交流活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与内地之间的交往联系。活动目的:了解统一给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好处。

第二课时

探究活动: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土? 提示:从地理、历史和两岸人民的关系分析问题。教师讲述:台湾人民的生活,感受“根脉相连”

教师简单讲述:49年以后,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况和我国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

学生交流活动:台湾和大陆的往来与交流情况。提问:台湾与大陆的频繁往来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祖国统一”是中国政府和两岸人民共同期盼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的。课后小结:

主题四:祖国的保卫者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是人民的子弟兵。

2、了解解放军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了解民拥军的一些事例。

3、热爱解放军,愿意向他们学习,体会军民鱼水情。教学重点:了解解放军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教学难点:体会军民鱼水情 教师准备:

1、收集反映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民以及民拥军的资料。

2、结合本地区情况,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慰问解放军或者采访调查活动。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调查、慰问前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无论在什么时期,军队都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说说你对人民军队的看法。

2、新课:

教师简单讲解:(课件演示:著名战役和战斗英雄)建军节的由来、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建立农村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被迫长征,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使学生了解人民军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学生交流活动:和平时期,守卫边疆的故事

教师补充:看我国海域图分析我国与邻国的关系,补充南沙资源。

新疆农垦兵团的故事 听歌曲:《咱当兵的人》

教师小结:再来谈谈你的感想。

第二课时

1、导入:在和平时期,解放军是怎样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

学生交流

2、新课

看展览: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抗震救灾等图片、视频、故事。

学生谈体会,你会怎样对待解放军

解放军保卫人民,人民爱护解放军

我们来看看人民是怎样爱护和保护人民解放军的。

交流民拥军的故事

教师小结:讨论:我们能为附近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军属和烈属做些什么?

课后小结:

第二单元 锦绣中华大地

主题一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

1、感受黄河和长江的壮阔和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初步树立爱护、保护黄河、长江的意识。

2、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个民族的发展、初步分析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3、知道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中的作用,知道黄河、长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黄河和长江的保护措施。教学重点: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个民族的发展、初步分析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教师准备:

1、准备一些有关黄河和长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资料。

2、准备一些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句或者文艺作品。

3、整理保护“母亲河”的具体措施。

4、设计召开保护“母亲河”的交流会。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句。

2、设计召开一次保护“母亲河”的交流会方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寻访“原始居民”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远古先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生产、生活的情况,使学生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创造的早期文明以及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并由此得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活动形式:4人一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调查表里。活动过程:

1、出示地图(黄河和长江),你们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两条河流吗?

2、出示问题:(地图:黄河和长江流域图)我国的原始居民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生产、生活,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创造了哪些早期文明?

3、小组活动:分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资料,(也可以看图片分析)讨论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4、全班交流。

5、出示探究问题:原始居民的生活劳动情况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8、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先人依靠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利的条件创造了早期文明,才有了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可以说黄河和长江是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现代社会,黄河和长江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活动二:调查了解黄河和长江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认识到黄河和长江的伟大。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长度、注入海洋、居全国名次、流域人口、水利工程、城市、耕地、旅游胜地等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黄河和长江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所以我们历代的中华儿女都要歌颂她。

第二课时:

活动三:赞美黄河、长江

学生交流赞美黄河、长江的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寓意。活动四:保护“母亲河”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搜集保护“母亲河”的资料以及小组合作设计保护“母亲河”宣传展板凳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保护“母亲河”的刻不容缓和重要性。同时,通过在全校展示保护“母亲河”的宣传展板,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参与进来。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设计展板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物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1倍,达44亿立方米,黄河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课件展示污染照片)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你们搜集到哪些保护“母亲河”的资料呢?

3、在小组内交流资料。

4、全班交流。

5、提出问题:有这么多志愿者都在为保护“母亲河”做着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6、提出要求:4人一组合作完成保护“母亲河”的宣传作品。(可以画画、作诗、写宣传标语、写倡议书)全班展示。教师小结:我们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宣传作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加入到治理和保护“母亲河”的队伍中来。课后小结:

课题二:白雪飘飘的北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北国”自然的壮阔和美丽,认识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

2、初步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知道东北黑土地的特点、华北平原的成因及主要物产、黄土高原的奇特。了解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重点:知道东北黑土地的特点、华北平原的成因及主要物产、黄土高原的奇特。

教学难点:初步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准备:

1、准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2、准备相关资料片,为学生直观了解该地区提供服务。学生准备:

1、收集一些相关资料,特别是图片或实物。

2、制作一张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对比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东北

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东北的自然环境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关系。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东北平原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吗?在地图上指一指,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三条主要山脉和一大平原。

2、学生识图、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人们说它“一把能攥出油来”你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吗?你们知道以前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吗?

4、教师小结:现在的东北平原再也找不到北大荒的迹象了,农田里欣欣向荣,超市里品种繁多。

5、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并讨论: 东北平原种植哪些农作物? 为什么称东北地区为“林海”,在林海里都有哪些资源?

东北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东北平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东北的林海是我国巨大的宝库,这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决定了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状况。活动二:探究华北平原

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华北的自然环境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关系。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有人说华北平原是河流的赠礼,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华北平原的形成是河流泥沙的长期沉积作用造成的。

3、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并讨论:

华北平原都种植那些水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在华北平原地区有哪些古老悠久的城市?在地图上找到。

4、学生小组交流

5、教师小结:华北平原是由海河、淮河和黄河冲积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黄海淮平原,使中国粮棉的重要产区。华北平原土质为黏土和沙土,碱性,黄土。大部分为两年三熟,主要以小麦为主,玉米,高粱为主要的杂粮。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等。

第二课时

活动三:从土地颜色、面积、农作物等方面将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作比较。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对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在土地颜色、面积、农作物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这两大平原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活动形式:4人一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调查表里。活动过程: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完成书上的表格后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分析不同点,我们对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有了更全面地了解。活动四:保护黄土高原

1、教师讲解:(看书上图片:黄土高原地貌)在我国有一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区,这里到处都被厚厚的黄土覆盖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它就是我国的黄土高原。

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黄土高原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小组探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这里的环境特点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人们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

5、全班交流:不过度砍伐,种植三北防护林,防止风沙的南侵,减缓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

教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很早以前,黄土高原是个林木茂盛的地方,实施由于人们的过度砍伐,环境遭到了破坏,可见,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课后小结:

主题三:美丽富饶的南国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南方自然环境的美丽,体会“水乡”的清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初步分析美丽的自然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有利的因素。

3、初步知道“南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准备:

1、中国地形图,中国南方地形图。

2、有关难过风光的景观片。

3、准备一些古今中外赞美南国风光的诗文词句。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南国”的相关资料、图片、实物、文字等。

2、设计旅游线路,如:海南四日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小桥流水人家

1、教师讲授:江南水乡位于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河流域。这里的水乡特色比较典型,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也具有相似的水乡风光。

2、组织学生识图:(太湖流域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出长江、太湖、京杭运河、京沪铁路、苏州、无锡、杭州。

3、提问:看到这张图,你们有什么感受?

4、教师小结:江南水乡的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家家尽枕河,户户有码头,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5、学生小组探究讨论:

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交通为什么有“南川北马”的说法?

江南水乡的民居特色与北方的民居形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江南水乡为什么有“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的美称?江南水乡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6、全班交流。

7、教师总结:江南水乡以它古朴的园林、纯稚的民风和别具特色的水乡情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活动二:西双版纳一日游 活动目的:通过自主浏览网页——整理信息——完成作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称西双版纳是神奇的乐土,了解西双版纳都有哪些神奇的动植物资源。活动形式:个人浏览网页,合作完成作品。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为什么称西双版纳是“神奇的乐土”? 学生带着问题浏览网页。

教师提出要求:3人一组,合作完成一项作品。

作品的内容就是经过自己整理过的网页中的信息。

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文档、画图、王冶、幻灯片

小组活动 汇报展式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解加展示,使我们感受到了西双版纳不愧是动植物王国,真是一片神奇的乐土。

第二课时

活动三:走进海南岛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三大岛屿吗?

2、教师归纳: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第三大岛崇明岛,现在我们就去中国南海的一颗明珠——海南岛去看看。

3、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并讨论: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环境是什么? 海南岛生产哪些热带水果?都种植哪些热带植物?

4、教师总结:海南岛位于我国雷州半岛的南部,是一个“四时常花,长夏无冬”的地方,在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中,以椰子树和橡胶树为主,其他还有油棕、槟榔、咖啡、可可、胡椒、剑麻、腰果等,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5、听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谈感受。活动四:为游海南做准备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要到任何地方旅游,都要提前掌握一些关于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环境等信息,以方便我们的出行。

活动形式: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海南岛是我国南海的一颗明珠,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请你们为去海南旅游列出一个清单,想想我们应该带些什么?

2、小组活动:4人一组,合作完成准备出游的物品清单。

3、汇报交流:说说你们都准备了什么物品?并说明原因。

4、教师小结 课后小结

主题四:资源丰富的西部 教学目标:

1、感受浓郁的西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我国西部的辽阔,享受西部美丽的自然景观。

2、初步理解和分析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资源对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知道天山牧场、“日光城”,了解西部主要的民族风情。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分析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资源对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师准备:

1、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中国西部地形图)

2、相关资料片,如:新疆、西藏风光片

3、有关西部的自然景观图。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新疆、西藏的相关资料(图片、实物、故事、传说)设计西部旅游路线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图解新疆 活动过程:

1、看中国政区图教师指出我国西部的区域。

2、看新疆的图片,(新疆的自然风光)学生在了解新疆的自然资源。

3、学生在图上找出新疆的位置。

4、从图上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

5、教师小结

活动二:走进沙漠和绿洲 活动过程: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沙漠中有哪些资源?人们怎样利用这些资源?

绿洲中有哪些资源?人们怎样利用这些资源? 学生分组选择探究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全班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随时提问: 为什么称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死亡之海”?

绿洲中的水是什么水?(强化地形环境与人的关系)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这么甜? 新疆的棉花为什么长得好? 绿洲上的农民,在春夏干旱时,不是盼着阴天下雨,而是盼着大晴天,为什么? 教师小结活动三:探访新疆的坎儿井 活动目的:坎儿井是新疆独特的无动力饮水工程,通过让学生调查研究新疆坎儿井的作用、构造及好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坎儿井的发明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反映出人们极强的适应自然的能力。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这是坎儿井。

2、提出问题:坎儿井的作用、构造、好处。

3、小组活动。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是我们祖先在水利工程上聪明智慧的结晶。活动四:美丽的天山牧场 活动过程:

1、学生看图说:天山山脉在新疆的什么位置?在哪两大盆地之间?

2、教师讲解:天山是新疆主要的牧区,有近3亿亩的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

3、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为什么天山能成为新疆优良的牧场呢?

4、教师小结:因为天山天空蓝、空气鲜、水质清、人口少、草木绿、百花开、环境好、宜放牧。新疆畜牧业的发展使新疆经济实力明显地提高,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细毛羊生产基地。

第二课时

活动一:感受“日光城”

1、教师提问:你知道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哪儿吗?它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呢?

2、教师小结:因为拉萨全年日照时间约为30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多1100多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3、组织学生探究讨论:

柴达木盆地为什么被称为聚宝盆?(羊八井、察尔汗、稀有金属、石油、天然气)

我们到西藏自治区去旅游应该带些什么?(墨镜、防晒霜)4、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柴达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们期望这个“聚宝盆”在西部大开发中紧急再次大发展。活动二:走访西藏自治区

活动目的: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了解藏族人民在衣食住行与生产方面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并填写调查表。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问题:藏族人民在衣食住行与生产方面都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活动:4人一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学生自己设计调查表)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是环境决定了藏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得清款,为适应高原环境,藏族人民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民风。课后小结: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周1.父母对我的希望教学目标:1、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并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希望。2、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3、培养学生调查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 第一课粒粒皆辛苦(身边的农业)知识目标:1.知道农业的基本知识及农业与生活的关系。2.引导学生对日常的饮食习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爱......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家庭万花筒2父母——我特别的朋友3、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第二单元 1.难忘的校园生活2、园丁赞歌 3.我为母校添光彩 第三单元 诚信真可贵2、退一步海阔天空3、让我......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设计

请你相信我教学目标:1、知道讲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诚,说到做到。知道诚信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2、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信感到内疚和......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亲情树下我成长1、家庭万花筒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2、吸取传统家庭的美德,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家庭生活中。3、家庭是社......

《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上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上册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