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这篇写人的文章选取借景烘托、事例典型、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深地怀念之情,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领悟文本的美,通过学生的自读、自认、自思、自悟,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努力达到“不平常”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学到了写作的方法。
教学课题:《理想的风筝》
教材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曾经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抓住三个事例来写——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飞风筝来表现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了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刘老师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地面对生活。
3、了解课文、深入细节,学习用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中心思想以及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抓住细节,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点拨 学法:品读、感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风筝。我们先来认识几种风筝。
出示课件展示“哈氏风筝”、“风筝魏”、潍坊风筝、“六角板鹞”,老师做简单介绍。
同学们都放过风筝,谁来说说你放风筝时都有什么感受? 过渡:其实无论放飞什么样的风筝,无论在什么地方放风筝,人们在春天放风筝,无非是放飞一种心情,一分快乐,一分成就,有的时候甚至放飞的是一份理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就叫做:理想的风筝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边板书边强调“筝”的读音和写法。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
2、介绍作者:苏叔阳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高度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中心词是什么?理想。
你们能不能围绕中心词提出自己的疑问呢?
3、出示预习题,养成预习习惯的培养。
4、讲解多音字:转 翘 撒
出示课件 转,zhuǎi转文,说话的时候喜欢用文言的字眼。出示课件 翘,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出示课件 撒,(把读音标注在书上)
出示课件
5、读词语,认识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板书:写人。写的是谁呢?
写的是作者三十年前的令作者深深难忘的刘老师。板书:刘老师。
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写出人物的品质和特点。板书:事例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抓住那几个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呢?
1、笑谈残腿
2、转写板书 工作
3、放追风筝 生活
师通过板书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4、过渡:学习课文,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理想的风筝》,课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是个怎样的人?
5、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你想用哪些词语?
坚强乐观,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生命顽强,热爱生活。从这些词语我看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的很认真。
6、过渡:俗话书,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效益。那么再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能提出来么?
同学们在课文中可能还有很多地问题,这里就留下来在我们进一步的阅读中去思考,如果到课文学完,你还没有明白,我们再提出来在交流。好么?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苏叔阳在离开母校近三十年写下了这篇感念恩师的文章,那么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悟。
1、作者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了。但是教室里的那片笑声还回响在耳边,在笑谈残腿这件事中,你抓住了哪些重点词句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说一说?
神态,笑,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语言,幽默,自嘲 幽默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嘲。
一般人都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缺陷,可是刘老师不仅谈且笑谈,这些都来源于什么呢 ?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笑着调侃自己的残腿,是要有勇气的(还有么:生命的顽强)
读:谁来读读刘老师笑谈残腿的这个故事读出他的这种幽默乐观热爱生活,和生命顽强表现出来:只是有一次…….2、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行文的省略,笑谈残腿前面的故事,刘老师是笑谈残腿,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谁能发现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呢?
读:有三次情感的变化,能把语言内在的味道读出来,就是你阅读能力的表现,谁能读出这三次情感的变化?
指名读,整体读。
3、这段不仅抓住刘老师的语言神态,还抓住了刘老师的什么来写?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感受刘老师的生命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回到春景,景中赞人。
1、在学完了第4自然段后,联系第2自然段,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心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赞美的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 工作 笑谈残退
转写板书 热爱生活 生命顽强
生活 放追风筝
写人 事例 神态 语言 外貌 教学反思
今天,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著名作家苏叔阳的作品《理想的风筝》。上完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我的评价,结合自己上课的感受,我对我上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读得充分,重视反馈。
我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之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先读生字,读准确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句子读正确、通顺,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三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写到圆木棍和放风筝的句子。每次读后,我都安排了反馈环节,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效能。
二、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的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予以点拨。
三、明晰文章思路,写作指导水到渠成。
课前,我对教材作了反复研读,预设感悟文本环节时没有贪多求
全,而是作了适当取舍,力求突出课文的重点。课上我紧紧抓住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叙述,让学生明确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的性格要通过事情来表现进而引入“转写板书”这一部分的重点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品读,体悟其中况味。
诚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了本节课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比如:教学设计时,原本打算在结课环节,引入作者的生平材料资源,配乐介绍,点明他的学业、工作、品性等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然后存疑:刘老师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使他成了学生的精神领路人?这个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视听,激起探究欲望,能够为下节课作厚实的认知与情感铺垫。但思前虑后,最终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遗憾。的确,正因为课堂教学艺术有缺憾,才显出它的真、它的美!也正因为这种缺憾,才使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如此执著地追求着……
课题:《22、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小学语文《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flytothemoo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篇1:《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筝》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简案陈敏敏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