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以作者回忆的心灵独白引入学习,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学生的思绪就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进入三十年前的日子。】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样的问题似乎更有亲和力,更能感动学生,引发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感悟。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 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借助练习,引导学生感悟: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初步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带领学生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去挖掘微妙的情感变化,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通过品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神态、欢声笑语,感悟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来理解和感受作者说的那句话:“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板书: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的词语,反复体悟“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刘老师“身教”给学生的影响,使我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以上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答问情况的预设,教学中不会面面俱到,教师要因势利导,选择其中的几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同时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积累内化了语言。】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 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 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 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 的刘老师。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通过拓展的练习题,对前面提出的“怎样的刘老师”进行回顾和总结,但这样的练习设计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学生在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之后,发自内心的多元的感受。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以及对“我”深深的影响。】
三、品味心声,深化主题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刘老师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会做人,怎样面对生活的艰辛,怎样笑对人生--这就是高飞的风筝。刘老师在他的人生之中放飞了许多这样的风筝,而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其中一只风筝。】
(四)、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文章中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3.完成同步指导习题。板书设计: 26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深情上课(才华横溢)
刘老师
认真倾听(关爱学生)
放风筝(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金湖县银集镇中心小学 张晓燕 教学目标:1、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2、理解“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分利用CAI辅助......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猜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喜爱微风吹,害怕大雨浇。)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全文(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