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前言及第一课第一框教学设计_政治生活前言第一课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政治生活前言及第一课第一框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政治生活前言第一课”。

政治生活-前言教学设计

主备:高一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的关系。(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必修一所学的内容是《经济生活》,经济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家还记得什么是经济吗?

经济: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同样的,政治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必修二是《政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那么到底什么是“政治”呢?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 『讲授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政治事件。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干部,又不搞政治,所以政治与我无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1.政治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婚、育、学、工、商等一切活动都与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与政府和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从日常生活看,新生婴儿要向派出所登记户口,行人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居民遭遇盗窃可报警查缉,学生升高中、大学要参加政府组织的考试等,这都与政治有关;从整个社会看,社会秩序的好坏,生活环境的优劣,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也都涉及政治。

所有这些均表明政治并不是远离于我们的生活,而是同每个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社会应当如何管理,权力和利益应当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都不能‘超脱’政治”。师:那么究竟什么是“政治”呢? 2.政治的科学含义

我们先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认识什么是政治。设问: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怎样的?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对这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理解? 实例探究1:

日本是二次大战中的战败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日本经济于60年代末期崛起,成熟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就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三,相当于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正在世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注:比如说:日本要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世界大事的处理;又如:日本通过了海外派兵法、钓鱼岛事件等等。它正力图改变自己是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现状。)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师:日本强烈要求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正是为了保护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经济利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是根源于经济,并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和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实例探究2:

材料一: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收回了对澳门的主权。随着“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实施,港、澳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更加发展。

材料二: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岛内政治运动和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倒行逆施,使岛内民众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致使岛内经济一片萧条,失业率屡创新高,民生痛苦指数飙升,百姓怨声载道。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归纳:

②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破坏、阻碍的作用。

师:从以上事例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师:接下来,我们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认识什么是政治。――从政治与阶级的关系看,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2)在阶级社会,政治的实质是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

师: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都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斗争。然而,如何有效的实现和维护经济利益?――最关键、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必须通过国家政权。所以,政治与国家政权也是紧密联系的。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阅读思考:

1905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工人罢工,农民夺取土地,黑海舰队中的装甲舰“波将金”号水兵举行起义,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工人、士兵或工农代表苏维埃组织,着手酝酿武装起义。面对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统治阶级惊惶失措。10月3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全国颁布了一个“诏书”。他在诏书中说:“你们要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人身等自由权利我都可以给你们。你们要求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不过,请你们保留我的权力。除了国家政权,一切我都给予。”

在强大的革命风暴面前,沙皇为什么不肯把政权交给人民呢?

师:列宁针锋相对地揭穿沙皇虚伪的诺言,一针见血地告诉俄国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政权,一切都是幻影。” 果然,后来在他利用欺骗手段得以缓过劲来以后,就运用手中的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师: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近代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政治斗争围绕政权问题?(学生举例)[资料备用]:重庆谈判: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

在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焦点有两个问题: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国民党反动派扬言:“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中国共产党郑重指出:“什么时候中国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中国解放区的军队就交给它,必须坚持要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所作的正确论断,并给政治赋予的新的内容,是对“政治”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当然是政治。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矛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是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又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3.《政治生活》课程的的主要内容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金额义务,如何参与政治生活)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国家如何组织、管理,通过政府执行)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体、国体、宗教政策)4)当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责任)4.学习方法及要求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现实性、实践性); 2)坚持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和比较分析方法; 3)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4)课前一定要预习,并在预习中归纳知识点和找出疑难问题,做好标志、记号。

5)同学们课堂上要主动参与,认真思考,与老师的讲析同步理解,做好重要知识点的笔记,决不能只是一架录音机,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能力。

6)希望大家课后用一定的时间复习,通过练习实践巩固知识的理解。

7)还要多关心时事(通过阅读新闻报纸、书刊和收听新闻录音等途径获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时事问题。

作业:1.收集两条时政新闻

2.预习第一单元序言、第一课的导言、第一框的内容。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设计

主备:高一政治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2.难点: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专政。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详细材料参见教材P4“探究与共享”)

1.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仙居县一个童养媳参加选举的真实事例:陈奶奶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选举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春风吹进了她所在的小山村。乡里的工作人员到她家进行选民登记时,这位旧社会的童养媳,不相信自己也有选举权。因为在旧中国,妇女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而现在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也享有民主权利。

2.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城乡“同票同权”的事实: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是2010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修改《选举法》最重要的内容。首次实行城乡“同票同权”选举人大代表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

3.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实:2011年1月12日中午,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到公司所在的宿舍区走访调研。让她引以为自豪的是,在工会帮助下,他为89名农民工讨到了欠薪,并且为一名受伤的农民工要到了应有的6万元赔偿。

分组合作探究:1.镜头一的内容反映中国国家政权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2.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上,城乡实行“同票同权”的意义是什么? 3.农民工当选为省、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4.通过分析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结合教材P5-6,说一说我国的民主有什么样的特点? 参考:

1.人民当家作了主人。2.实现“同票同权”,一是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体现人人平等;二是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体现地区平等;三是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3.一是农民工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能在国家权力机关上畅所欲言反映民生,反映自己的期望,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共议国家大事计,共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二是中央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地方人大和全国人大增加农民工代表,意味着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和保护正由经济权利的层面向政治权利的层面递进;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在内的各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民工长年游走于城乡之间,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工作地分离,他们的政治权利既难以在原籍行使,也无法在实际居住的城市行使。在人大代表中吸纳农民工代表,是把农民工的法定政治权利真正从纸面上落实到政治生活当中。四是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性质

1)从阶级性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也是国体(参见P5专家点评)3)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 多媒体展示我国国徽图案,设问:我国国徽图案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整个国微图案表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抢答 结论: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突出特点: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与以往的剥削阶级国家不同,它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2)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新型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特点:(一)广泛性

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财产权····· 材料一:

《宪法》第二章的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思考: 材料体现了何政治学道理? 材料体现了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材料: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7名,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归侨代表35名;连任代表1027名,占代表总数的34.38%。妇女代表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与十一届相比提高了2.07个百分点;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思考:材料体现了何政治学道理?

材料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二)真实性

①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保障: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②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保障——我已经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等一千多件。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物质保障——公民选举所需要的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体现了人民真实地拥有自由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可以实现的。⑤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重要表现。

人权——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的各种自由和平等权利。如生存、健康、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权利。其中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我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保障„„„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全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区分:人民与公民 4)新型的专政

①专政对象: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②依据: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内: 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

国际: 国际环境复杂,社会主义制度会遭到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防御敌对势力侵略、颠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③区分:专制与专政

专制:是少数人说了算,是独裁.。

专政:是在某种国家制度下的一种统治方式或手段,其对象是被统治阶级。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必要性

1、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②坚持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二)怎样坚持

3、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要求---怎样坚持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实行依法治国;

强化政治的服务职能;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巩固练习

1.我国的国体是(D)A、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当家作主

C、无产阶级专政

D、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D)A.广大劳动者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B.它与专制制度不同

C.它是我国的国体

D.它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 人权。”下列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不正确的是(D)A.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B.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C.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D.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权是绝对的、不受约束的 4.真实性用A表示、广泛性用B表示

1、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我国将首次在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这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2、参加人大会议的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这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保障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体现出 真实性

4、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不作为,国家确保选民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其罢免,这反映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具有真实性

5、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广泛性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看,其政治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A)

①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所有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我国政府关注民生这一执政理念。

请从国家性质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为何高度重视民生 参考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关注民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都得到保障,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学案

政治生活讲学稿课题: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题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课时:1 课时时间:主备:郭秀丽编号:3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

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一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第二框—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学重点:‚如何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十一课 第一框教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

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一框教学案

句容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政治教学案第21份总第24份2016-5-10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第一框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备课人:陈大勇 检查人:王瑾业 行政......

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一框 让我们选择坚强主备教师:魏琼华一、内容及其解析:(一)教学内容:《为坚强喝彩》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由“坚强意志的力量”“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政治生活前言及第一课第一框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政治生活前言及第一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政治生活前言第一课 政治生活 教学设计 前言 政治生活前言第一课 政治生活 教学设计 前言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