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_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免费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免费”。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它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它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生命,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利用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教学本课前,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发,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真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生命生命》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思想深邃。这类课文极容易上成道德课,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备课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不但凸现教材中处处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而且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朗读音乐,与生命抗争的人物资料及图片;学生收集杏林子的资料和有关生命的名言、谚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蕴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额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让我们学习她的文章《生命 生命》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了解生命是什么?
师:课文有五个自然段,想想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生命?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请你再想想。
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要想想。
生:(三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问题要常常想。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常常这样想吗?
师:一般人都不想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常常想这样的问题,你就不一般了!(众笑)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作者常常想生命是什么。说明到底是什么?往下看——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很流利!在这段里,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一只飞蛾。(师板书:飞蛾)
师:这里有一个词,“骚扰”。哪些东西骚扰过你?
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一截小瓜苗。(师板书:瓜苗)
生:生命是我们的心跳。
师:说得更准确些。
生:生命是我们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着的心脏。(师板书:心脏)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有力量!那生命是什么?
师:这里没生命了?注意这句话,“虽然生命短暂”,生命是——
生:(恍然大悟)生命是短暂的。
师:对呀!生命是短暂的。生命还是——
生:生命是有限的。
生:生命是有价值的。
生:生命是可以活得光彩有力的。
生:生命是不能白白浪费的。
师:这段话是写给谁看的?
生:是写给我们大家看的。
生:她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师:是写给我们看的,更是写给她自己看的。大声地读一读。
生:(大声齐读)
师:如果你的朋友自暴自弃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他说——
生:虽然你的生命短暂,但是你可以让你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你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浪费,使你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师:真好!有些人经历了地震,经历了洪水,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当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他们说——
生:(齐读原文)
师:注意,我们现在是对“他们”说。
师:说话的对象不同,要注意改变人称。许多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这样对自己说——
师:对自己说,不需要那么大声,可以深沉一点,但语气一定要坚定!把这段话记在我们的心里。
生:(再读,深情地)
三、品读课文,感悟怎样的生命?
师:(指着板书)“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但在作者眼里却很独特,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画出那些关键的词语来形容在作者眼里这是怎样的飞蛾?怎样的瓜苗?怎样的心脏?
生:(读段落、画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
师:简单地说——
生:求生欲望强烈的飞蛾。
师:朗读的时候就要让人感受到这些词语。谁来读?
师:声音很响亮,但不够有力量!注意:“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两个“那样”是一种赞美、一种颂扬。想想该怎么读?
师:谢谢你!你要注意节奏,听老师读。(师范读)
师: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求生欲望强烈的飞蛾”,但是课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听老师念:“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这又是怎样一只飞蛾?
师: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
师:我再一用力,它就——
师:所以——
生:它的生死是由我决定的。
生:它的生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师:其实哪怕我放了它,一只飞蛾它也只能活九天,它的生命是那样——
生:短暂的。
师: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这样的句子。那么,再来看看,这是怎样的瓜苗呢?
生:(默读课文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瓜苗。
生:生命力顽强的瓜苗。
生:可以冲破坚硬外壳的瓜苗。
生:它在没有阳光与泥土的情况下只能活几天。
生:生命短暂的瓜苗。
师:即使它仅仅只能活几天,也要——
生:不屈向上。
生:茁壮生长。
生:(齐读)即使它只能活几天,但它也要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师:怎样的心脏?
生: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脏。
师:什么叫“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脏”?应该是——
生:沉稳而又有规律地跳动着的心脏。
生:令我震撼的心脏。
生:单单属于我的心脏。
师:不管我们的心脏跳动得多么沉稳有规律,终究有一天,它会——
师:生命是短暂的。
四、感悟人的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师:飞蛾、瓜苗,如此弱小、短暂的生命却让我震惊,习以为常的心跳却让我震撼,这是为什么?
师:(深沉地)因为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她是一个残疾人。(出示作家简介,师范读)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瘫痪了。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她遭遇生命挫折的那一刻,她对生命抱着消极的态度:“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于是她曾经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
师:你现在有什么想说了吗?
师:飞蛾、瓜苗的生命虽然弱小,虽然短暂,但它们依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屈的向上精神。弱小的动物、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生:飞蛾的生命掌握在我的手里,瓜苗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命。
师:我的生命是强大还是弱小,由我自己决定!由自己决定才能谈得上浪费和珍惜!读——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她是这样思考的,是这样下决心的,她后来的生命是这样过的(出示简介)——轮椅上的杏林子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痛中写下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
师:这是怎样的生命?
师:弱小的生命同样也可以精彩。
师: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做到不容易。生命是什么,作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印证了她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体会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为《生命 生命》,为什么用两个“生命”呢?
师:反复强调,要我们珍惜生命。
师:啊,不停地感叹,很独到!那如果现在请你们根据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为这两个“生命”加上标点,透过这两个标点,来表达你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说出你的理由!
生:生命?生命!作者一开始提出问题,后来她明白了。
师: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齐读)
生:生命!生命!强调生命的重要。
师: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齐读)
生: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
师:真有意思!
生:生命,生命……因为生命永不停止!
师:生命是什么?它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去感悟。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证明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齐读课题)
六、小练笔:
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窗外杨柳依依,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生命就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声。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
打开你的记忆,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吧,拿起笔,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事,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教学反思】
我一直以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学生自己多读几遍就能读懂个大概。因此,我主张有三个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比如,当学生自以为飞蛾就是一个“求生欲望强烈的生命”时,教师念出了那句学生常常疏忽的句子“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让学生看到了他自己阅读所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只生命脆弱,且掌握在别人手里的飞蛾,是身不由己的。而这,恰恰是作者真正的言语意图。能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就具有了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而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加以及时、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这种阅读的愉悦体验,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理智挑战,是在领会思维路径之后的一种阅读满足感。这样的教,才具有教育学意义,即教给学生的是能影响其一生的东西。
现时的阅读教学,常常如流水,从头教到尾,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教好。满满一课教下来,学生仍旧似懂非懂。症结在于: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太多,而时间却是个常数,样样都教必然蜻蜓点水。因此须聚焦核心目标,集中教学内容,宁愿教得少一些,务必教得透一些。本课教学中,教者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1)生命是什么?(2)这是怎样的生命?(飞蛾、瓜苗、心脏)(3)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有什么不同?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犹如登山观景,登上一层,便领略到一层的风景。这样的阅读教学,便具有了一种阅读的魅力。而教者呢?应似一个高明的导游,在看似没有风景的地方,让学生看出风景来。你看,“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乃至震撼呢?”“文题为何用两个‘生命’?”“请你在文题中加两个标点!”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教者偏偏惹出点问题来,于是,便有了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深刻的思想。试想,匆匆而过的导游,又怎会让人欣赏到那一处处深藏不露的风景呢?
说到底,是教者眼中先有了那一处风景。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弹”,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1、书写课题,质疑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来,我们先一起读一遍课题,再读一遍。 检查预习? 课......
教学设计《生命生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王寨中心学校 李金艳【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师:王春华学校:滨海新区大港第七小学地址:滨海新区大港中塘镇邮编:300270 电话:*** 信箱:chunhuaqiushi22@163.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