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_风筝完整教学设计

2020-02-28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风筝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风筝完整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2,准备一只风筝。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二),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2,我们一起感受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快活)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想象一下,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孩子们快乐地放着风筝,接下里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心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任凭孩子们怎么千呼万唤,风筝还是没有停下它的脚步,依旧随风飞翔,直至不见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五至八自然段,找出表现“我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怎样的心情?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3,可是他们也不知道风筝在不在水磨坊,为什么还要苦苦寻找呢?想一想,他们无法舍弃这只风筝,是因为这只风筝上寄托着什么啊?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那最后这只风筝找到了吗?(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省略号)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快活快活

伤心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

昆仑中学 联系电话 孙爱玉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风筝》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课题:风筝授课人:张宁教材分析:《风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通过家庭生活琐事写亲情,亲情是是人世......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大党峪小学 周慧荣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新、自然。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名作,被收录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蕴涵浓浓亲情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本单元的......

《风筝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风筝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风筝完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风筝 风筝完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风筝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