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_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回延安教案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设计
(-)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的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小资料】
一、课文内容图示: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抓” “贴” 回延安 激动 “搂” “扑” 养 活 忆延安 感激 教会 你们费了心 话延安 真挚 革命大发展 “一条条”“一座座” 看延安
喜悦 “一盏盏”“一排排” 杨家岭 颂延安 宝塔山 热爱 枣 园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他的早期诗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愤怒控诉了旧中国农村恶霸地主的罪恶,倾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上有模仿艾青、臧克家等人诗作的痕迹。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人《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脸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三、《回延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诗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回延安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回延安教学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为啊为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回延安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三年级组 高琳......
《回延安》语文教学设计《回延安》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回延安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