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_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

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汉初年的匈奴国力强盛,这个时候的匈奴不见占据大漠一带,还控制着西域各国,西域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又叫做什么?这条路又要经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来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82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域的是哪里呢?谁来告诉大家?

回答的非常准确,我们来看一下八十三页丝绸之路的地图,来直观地感受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找到玉门关和阳关,那图上玉门关和阳关左侧的区域就是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地方,西域初年的这里,有三十六个国家,在图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如鄯善乌孙大月氏等。

现在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今天甘肃的敦煌,原来这里居住着大月氏部落,遭受到匈奴的攻击

后被迫西迁,当时的部落首领被匈奴捉住后,被砍下头颅,作为饮酒的器具,这样一来,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候想回来报仇雪恨,可势单力薄,一直未能实现其愿望,这些消息都是汉武帝从一个匈奴的投降者口中听到的,获悉这一消息后,汉武帝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决定下诏书招募,这个时候,张骞应聘,上演了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

请同学们自读这一子目下的二三段,看书的时候注意一下两点1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2其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一起来回答,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很好,谁能把张骞两次出使的主要过程讲述一下,一分钟的考虑时间,想好后举手。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在回来的路上,张骞再一次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那大家要想一想了,在张骞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

大家可以小讨论一下,四人一组

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如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呢?谁知道?、大家告诉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有没有实现其目的?

什么原因呢?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呢?、不要急着回来,小组讨论,说明原因

不是,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交给他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通过这一次,他对西域的地形物产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了解,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基础,所以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还是非常明显的。

请同学们结合14课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西汉初年对匈奴和亲,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原因何在,有谁想好了?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各方面进入鼎盛时期,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所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呢?

与西域通好

西汉与西域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呢?请大家自读83页绿字部分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86页的找一找,读题。谁做好了?来说一下

新疆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是在西域都护设立之后,请同学们看这一子目下最后一段的描述 请同学们从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来讲述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级属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请同学们自读这一子目下大字部分的第一段,然后我会找同学结合丝绸之路这幅图来讲述一下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

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来说一下?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我们刚刚讲到的是路上的丝绸之路,其实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请同学们把这一子目下剩下的部分读一下,看看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谁找到了?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中国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就是丝绸,这条路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都是由这条路传入西方的,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的,由此可见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还使这两种文明得以渗透

同学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故事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要想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请同学们自读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的所有内容。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凭借其聪明勇敢,后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还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没能取得成功,大秦是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在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交往。

其实和班超相关的成语还有一个,那就是投笔从戎。有谁知道?

老师给大家讲,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他是班固的弟弟,年轻的时候随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为生,当时的西域的国家帮助匈奴来侵扰东汉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扔下笔杆,激昂地说:“大丈夫应立大志,效命疆场,怎么能和笔墨打一辈子交道呢”于是随窦固出征几次,后来被东汉政府派到西域

以上就是本节的全部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节重点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汇文中学 郑华飞《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汉光武兰台令史班彪之子,《汉书》作者班固之弟。幼有大志,不修小节。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广涉书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设计六、教学方法设计: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西域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西域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