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_教学设计2_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0-02-27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古诗两首_教学设计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课题】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学方法及流程】

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大家都喜欢神话故事,我也喜欢读神话故事,你读过那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学习与神话故事有关的两首古诗。齐读课题(古诗两首)

3.我已经在课前布置预习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生字?(出示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谈话引出学生儿时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乞巧》,板书(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写成气。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1.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流利字音真准、声音响亮、停顿)

诗要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同学们听我来读读看看咱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要注意停顿)

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斜竖线自己读读。

2.你对乞巧有什么样的理解?还有什么补充的? 乞巧节,又名七夕,女儿节,少女节。

牛郎织女在这一天鹊桥相会,你能用三五句话说一说这个故事么?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有一年的乞巧节的夜晚,林杰漫步街头看到满大街人人正在穿针引线,比赛乞巧的场面受到感染,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眼前浮现什么样的画面?(看到在鹊桥相会了)他们在什么时候相会?你从哪一句体会到的?(七夕今宵看碧霄)

2.老师发现这一句中有两个宵,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A.(1.大家仰望星空看到牛郎织女只能在七夕这一天见一次面,多么不容易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2.他们相见了,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多么幸福甜蜜的场景啊!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深深的祝福再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B.(很多人在看天空)他们想看到什么? 3.是啊!天上画面是幸福的,地上的画面又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人很多,你怎么知道人很多?(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他们还在穿,为什么啊?

乞巧:织女她心灵手巧,连王母娘娘都用她织的锦缎装饰天空。人间的少女们都羡慕得不得了。(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她一样有一双巧手。)这里的乞巧和题目中的乞巧意思是不一样的。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板书:追求幸福)

4.诗人林杰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指名读)最后;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背诵一下。(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四)总结方法,小组合作

1.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读流利,读准字音,关键是有节奏。第二步,了解与诗及诗人有关的材料。

第三步,边读边想象,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总结的方法,学习一下《嫦娥》(出示自学提示)

(1)读古诗,音准句顺,划出节奏,根据节奏再读两遍。

(2)小组内交流搜集的关于诗人及诗的有关资料。

(3)边读边想象,你认为诗主要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5分钟)

3.我们先来展示第一部分。谁来读一读? 4.哪一个小组来展示你搜集到诗人李商隐的资料? 你还知道李商隐的哪些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诗中那个字最能体现嫦娥的心情?

(悔,诗眼,是整首诗的灵魂,我们要重读)(板书:悔)

6.古人喜欢借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此时作者就如天上的嫦娥一样孤独寂寞。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孤单寂寞的步出庭院,发出齐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自古以来,月亮被世人歌颂,寄托着各种情感,你了解那首关于月亮的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寂寞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兄弟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关于神话故事的古诗,古人用诗的形式呈现,课后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结合搜集到的材料,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咏柳》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1、学习《咏柳》,会认写“咏,裁,碧,妆”等生字,理解诗句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要求字音准确,有节奏。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

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2课古诗两首学习目标:①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像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

《古诗两首_教学设计2.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古诗两首_教学设计2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古诗 两首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古诗 两首
[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