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_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2020-02-28 教学心得体会 下载本文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由刘儒德教授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将“超限效应”、“禁果效应”、“扇贝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图形—背景现象”等一系列抽象的心理学术语,结合浅显生动的教学案列,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了教育活动中各种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该书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禁果效应和配套效应。

(一)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名称: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

原理:第一:蝴蝶成为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效应。第二: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教学指导: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其真实,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操行评定,可以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弱点,不断进步。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通过阅读操行评定,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好地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因此,班主任都很重视学生操行评语的填写,真诚、坦率地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除了评语的认真编写,还有教师要对教学中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二)禁果效应——抽刀断水水更流

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禁果效应来自于古希腊传说,夏娃偷食了被禁止摘食的禁果。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禁果效应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发现。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加以充分说明而简单的禁止,就会使好奇心更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根究底去发现事物的真相,才能使人们的心理获得平衡,否则就会一直牵挂,或者常放在心里,成为心结,让人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其实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见康的书籍、电影,学生就是要看。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禁止反而让部分学生对所禁止的内容充满各种幻想,反而促使学生去尝试。

原来,孩子极想在某一方面表现自己的人的本性、体验、实践,确信个性的力量。那些允许做的事让人不感兴趣,而禁止干的事却很有吸引力。如何正确地化解禁果效应的负作用,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多向学生讲解“应该怎样做”,而少说“不准”和“不许”的话。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者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怎样怎样”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时,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干预学生的行为,如罚款、面壁、停课、请家长等。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羞辱了自己,更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变态心理,“就是让老师看看能把我怎么着。”切忌随意“不”字。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打斗现象、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管教?有人会说,直接命令学生:“不准打斗”,“不准….”这种命令的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老师情感对立,只能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这对问题的解决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利用禁果心理,将有价值的事情变为有吸引力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上讲解难题之前,故弄玄虚:“同学们,我这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做的,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你们就更做不出来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让学生将老师不允许的事情变成他们去做的事。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认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巧用禁果效应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体现的是教师育人的艺术。

(三)配套效应——给学生有价值的“睡袍”

“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提出来的。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大意是:一天,有位朋友送了他一件高档的睡袍,他很喜欢,穿着睡袍在家找感觉,总觉不对,于是为了跟睡袍搭配,旧的东西先后更新。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配套效应”在教育中应用适当可以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经常会有针对性对个别学生说:“你衣服穿得这么干净,书为什么这么脏呢?”“你人长得这么帅,为什么不讲卫生呢?”“你字写得这么好,要是学习能像字一样好该多好呀!”我班有个女生雯,五官端正,皮肤白净,典型的美女胚子,可就是学习态度慵懒,成绩不好,我经常会跟她说“你人长这么漂亮,老师相信学习也会跟你一样漂亮,”。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有价值的睡袍,孩子们就会配之好的习惯。

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我会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高个人教学的艺术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努力。

读“懒马效应”有感

读“懒马效应”有感李国考最近在简易经济学里读了这么一则职场励志故事:“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走得慢吞吞。于是主人为了抢时间、赶进度、讲效率,就把后面的货全搬到......

读《沉默的效应》有感

八年(6)班卢丽梃看完《沉默的效应》这篇文章,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在澎湃,而脑海中也不断翻腾着两个字:师魂。一个初三的差生班,集体耍弄老师,冬天时在教室门上放一盆水,使来上课的......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寒假期间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书中主要归纳了64条心理效应和规则,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著作,文......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朋友推荐,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实际上,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接触学生越久,越觉得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很不够。他们的小脑瓜子到底在想一些什么呢?他们是怎么考虑的?世界上绝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 效应 心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 效应 心理
[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推荐
[教学心得体会]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