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精选6篇)_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第1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2)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相平衡、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平衡等方面的应用。(3)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界面化学中的应用。2.课程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电化学平衡。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对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科研发展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培养物理化学方法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72学时)1. 绪论(1学时)
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科研前沿,了解本学科与专业及生产的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2. 热力学第一定律(9学时)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等基本概念,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掌握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及物质相变过程的应用。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进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盖斯定律,几种基本热效应,生成热,燃烧热,溶解热,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公式及其应用。3.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12学时)
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
掌握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理解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
4. 非电解质溶液(10学时)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会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掌握其有关计算。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了解化学势判别式的使用。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理解混合性质。
了解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逸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 5. 化学平衡(8学时)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推动力。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解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理解有溶液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 相平衡(12学时)
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
掌握单组分系统、水的相图、物态转变方程式。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
掌握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液态完全互溶固态完全不互溶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固态完全互溶的二元系,液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共晶型,包晶型),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组元在固态具有晶型转变。
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7. 表面现象(8学时)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
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
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8. 化学动力学(2学时)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系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了解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9. 电化学(8学时)
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了解离子强度的定义。理解可逆电池的概念,理解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
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理解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了解极化作用和超电势的概念,产生极化的原因。
另外,总复习或习题课2学时。参考书
1.《物理化学》
梁英教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 3.《物理化学》
蔡文娟、熊楚强等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年第二版 4.《物理化学》上、下册
傅献彩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四版 5.《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吕瑞东等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册 王文清等编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第2篇: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适应专业: 物理学
课程类型: 3(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授课类型:1(1讲授为主、2实践实验为主、3研讨为主、4其他)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课程。量子力学是将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的动力学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它不仅是近代物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激光、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使学生以全新观念去认识物质世界,掌握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学习了近代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普通物理中学过的有关内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物理教学等的需要。
2、能力目标(1)实践能力
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思考、研究和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指导近代物理实验。具备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量子力学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了解能力。(2)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认识微观世界事物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事物的不同点、特殊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启迪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初等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包含物质的波动-粒子二重性,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Schrödinger方程,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态与力学量表象,微扰理论,自旋与全同粒子,散射问题)。应用主要围绕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展开。
2、课程内容更新
简谐振子的算符解法及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量子纠缠,并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1)讲授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完成。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ödinger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与力学量表象,定态微扰,量子跃迁,粒子的自旋,全同粒子,散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量子力学的参考书、专著和文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3)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互动,指导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运用科学研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研究量子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2、课外学习(1)作业
作业1:课外练习。作业2:课外思考与讨论。
作业3: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2)阅读参考书
①.《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②.《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版)。③.《量子力学导论》熊钰庆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④.《量子力学基础》关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⑤.《量子力学》汪德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⑹.瓦尔特•顾莱纳著,王德民等译:《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⑺.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Greiner(world scientific)
五、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构成(1)平时成绩占百分比 平时成绩占总分40%(2)考试成绩占百分比 考试成绩占总分60%。
2、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类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试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2)能力类考核
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利用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3篇:《课程心得体会》要求
关于心得体会的内容及要求
1、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
I、标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1000字,不得抄袭)
II、正文心得体会的内容
(1)开头
简述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情况
(2)主体
对本课程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发展为中心线索,组织材料,安排层次。例如:可以从不同角度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成几个不同的方面 体会(一)体会(二)体会(三)
(3)结尾
心得体会的结尾一般可以再次总结并深化主题,也可以提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4)署名
心得体会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包括班级、学号、姓名)
如:体育教育3班王腾33号
2、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
第4篇: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安全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科学和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性课程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出发,以概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科学问题,阐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掺伪检验、食品中有害成分测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检测方法和基本试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导论
(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性的历史观 2)食品安全性的现代内涵 3)食品安全性的监控
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基本内容)
1)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2)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放射性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基本内容)
1)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性食物 2)含天然有毒物质的动物性食物 3)毒蘑菇
4.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可选内容)
1)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功能 2)人体正常膳食结构
3)与膳食不平衡有关的疾病 4)营养素间的协同与禁忌
5.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基本内容)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金属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硝酸盐.亚硝酸盐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6)其他化学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6.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基本内容)
1)真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寄生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昆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7.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基本内容)
1)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2)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3)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4)金属玻璃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5)食品包装材料的痕量污染物
6)食品包装材料化学污染物摄入量评价 8.食品安全性的评价(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发展进程 2)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3)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
4)联合国机构对食品中农药和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概述 9.食品标准与安全性(可选内容)1)食品标准简介
2)食品标准的制订程序 3)常用食品标准目录
10.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基本内容)
1)良好操作规范(GMP)体系
2)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1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可选内容)
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12.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现代生物技术(可选内容)
1)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3)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4)PCR检测技术
(二)实践教学部分
1.会使用常用的仪器(如电子天平、pH计、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2.会应用常规的检测方法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3.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试验和初步的设计试验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5.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三、说 明
1.“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学生学习食品安全性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30-40学时 2)实验教学20-3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检测方法。
第5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第6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机电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7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附件2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适应专业: 物理学课程类型: 3 (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授课类型:1 (1讲授......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 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2) 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相平衡、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平衡......
第1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 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2) 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适用)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设置说明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多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