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_高二下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下教学工作总结”。
第1篇:高二哲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本节课是下午第一节上的,按常理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状态可能不会很理想,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听讲很认真。
分析原因:
1、教学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
2、利用典型的事例说明问题,将知识化繁为简。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本节课不足: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后,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实际上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用。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也要更新观念,不是做课才用多媒体,多媒体应服务教学,只要对教学有帮助,就要用。
第2篇:高二《生活与哲学》检测二
2014年高二《生活与哲学》检测二
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我们应这样看待哲学的产生
①与人类同时产生的②产生于人的主观情绪
③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④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世界观人皆有之
C.要形成哲学,必须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万物皆备于我4、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 ....
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福州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在经济建设获得长足的发展。提出回答5-6题。
5.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福 州市之所以要长期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主要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6.福州市之所以提倡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是因为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D.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重大指导作用
7、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飞矢不动
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9、“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解放思想,突破规律对人们行动的束缚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0、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空前团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抗灾的胜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天灾不由人”说明()。1
A.是否发生天灾是由天决定的,天的意志决定一切
B.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任何违背天的意志的行为必将遭到失败
11.“抗灾不由天”,从哲学上说明()。
A.抗灾不能听从天神的安排,只能顺其自然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C.人的意志决定一切,可以超越自然D.人定胜天,没有人办不了的事
12、世界上并没有上帝,但是人们头脑中却有上帝的形象和观念。这说明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都是如实反映②意识可凭借人们丰富的想象而产生
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④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3、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这是因为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4、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是一个略带幽默、外形象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取名“海宝”意为“四海之宝”。世博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意味着()
A.人的意识活动不是由客观事物决定的B.人的意识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 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D.设计者的感受完全是主观形成15、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举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16、当甲型 H7N9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 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①自觉能动的活动②社会历史的活动③客观的物质活动④纯粹主观的活动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三思而后行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④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18、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19、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有消息表明,2009~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目前我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④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从“神一”到“神九”,每一次的发射都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每一次空间实验都有新的收获。这说明:
A.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B.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C.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革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
22、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
23、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24、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证明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D.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B.条件性C.反复性D.主观性
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①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③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8、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不同,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29、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0、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 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1、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32、材料:神舟九号飞船有两大任务引人注目。首先是搭载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这可以积累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使女航天员的地面训练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是执行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和手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三名航天员还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获取在地球重力状态下无法得到的数据。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3、材料:2012年9月,食品安全事件接连曝光:湖南长沙多市场查处“毒辣椒”含致癌罗丹明B;青岛市面上鱼翅九成是人造,专家称营养不如粉条;三元儿童牛奶被曝保质期内酸败;费列罗巧克力中惊现小白虫;沈阳露天“加工间”做月饼„„ 食品安全难保障。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日前发布。决定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仍然薄弱,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届时,国家六大部委领导齐聚北京,直面食品安全问题。针对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问题,强调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重点整治严厉打击的措施,既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来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依据。(12分)
2014年高二《生活与哲学》检测二
3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3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分)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人们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4分)
3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舟九号飞船搭载女航天员,可以使我们直接获取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实验数据。(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太空奥秘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和手动交会对接成为,验证了我们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正确的,可靠的。(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获取的女航天员飞行实验数据,可以指导女航天员的地面训练。(2分)
3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是基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3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归宿。发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严厉整顿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3分)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就发挥了认识的反作用。(3分)
第3篇: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
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
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C2、(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3、(2010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
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
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
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A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5、(2010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解析】A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A.民间的“实惠”思想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D.《本草纲目》的思想【答案】 B
2.(2009•上海,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
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答案】A
3.(2009•重庆,31)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 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
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答案】C
4.(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
5.(20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 】A
6.(2009•江苏,29)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案】C
7.(20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
9.(2009•全国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
合作、共同应对。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
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
10.(2009•福建,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
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答案 】A
1.(2008•广东文基,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B
2.(2008•广东理基,60)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
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3.(2008•山东文综,2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
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
做好量的积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
4.(2008•山东基本能力,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
5.(2008•江苏单科,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B
6.(2008•海南单科,16)“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造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
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
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
7.(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答案】C
8.(2008•天津文综,29)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情有独
钟》蕴含的哲理是()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④内因通过外因起
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 A
9.(2008•上海综合,6)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
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
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答案】C
10.(2008•全国Ⅱ,32)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
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
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答案】 C
11.(2007•山东文综,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
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
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答案】D
12.(2007•广东文基,1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答案】B
14.(2007•江苏单科,1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答案】D
15.(2006•广东单科,19)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
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
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D
16.(2006•天津文综,30)“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
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
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答案】C
17.(2005•广东单科,17)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答案】D
18.(2005•广东单科,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
情,作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下正确的认识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B.社会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低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切从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D.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答案】C
19.(2005•广东大综合,15)2004年6月底7月初,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心‟
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弘扬西柏坡精神
和延安精神。这一活动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
20.(2005•江苏单科,1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D
21.(2005•天津,27)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
22.(2005•天津,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
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答案】A
第4篇:高二哲学教学心得
高二哲学教学心得
我任教哲学这一学期以来,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反应出如下几种表现:1.哲学课好学好听,但过后做题时就是一片茫然;2.哲学课自我感觉学得不错,但在做题时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解题;3.在做哲学题的选择题时,觉得至少有两个或三个选项好像都有点类似,不知道倒底该选哪一个,结果选了一个自认为很对的却不对;4.在解答主观题时读了题之后大脑中是一片茫茫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哲理来解答,不晓得怎么来把相应的原理找出来。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经过反复地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要学生熟悉课本。万丈高楼从地起,课本是基础,不熟悉课本一切都是空谈。课本的熟悉也有一个量化标准:能够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归纳成知识点,能有条理地把该课时的知识梳理出来。最低的要达到能够说出一条哲学原理,而后面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也能写出来;其次是能懂得该哲理的寓意,结合书上的例子弄懂该哲理,为何会得出该方法论;最高要求要达到不但能弄懂哲理的寓意,为什么会得出该方法论,而且还要能做到举一返三,由书上的材料得到启发,这种哲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并能列举出相应的例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只讲不练是不行的。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这也应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做的题一定要精讲,通过评讲练习题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即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用于实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过手练习。否则就会陷入纸上谈兵,不懂得运用,学生的运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一定要注重练习,做到讲练结合,这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教学生看书与做题这两方面来谈我的心得,怎样指导学生怎样看书与解题。
一:如何指导学生看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如何看书:说到看书,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反应是他都把书看了几遍了,你问他某个知识点,他能很熟练地说出来,但一落实到做题考该知识点时他就不知所云了,说读书就是简单地看,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只要会查字典的人都会看书识字,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书,看了书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题,能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就是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而且是学行熟悉的,再对基本结论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也就是先举大量的事实来引出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懂得,理解了再来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以及怎样运用。这就是哲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其中的大体框架就是:事实作引子,引出结论,再分析,再论证,再讲如何运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性材料,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是一个结论以及如何运用罢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学生看书大部份人是把书浏览一遍了事,或者是浏览几遍,就算把书看了,没去多想过;而有很多人看书是看到看到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从而导致学生的感觉是时间花了不少,就是没效果。而老师则认为给了时间给学生看书就对了,你自己不专心看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缺乏自觉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应加强监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书,学生是想看书,想学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会导致以上的各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要求学生看书的时候,一边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一边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在要求学生看书前先把该课时的主体内容讲一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课时再详细阐述该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生动的学生易懂的事例,再接合书上相应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书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关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问题了,要把该知识点扩散开来,让学生知道与材料类似的事例都属于该知识点,能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看书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懂得看书,如何看书,而不致于浪费时间。
(二).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考概念的背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考概念。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个“客观实在”,而且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那么总括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
(三).能够把相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比如“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弄懂了物质概念之后,要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能够在做题与实践的现实中区分出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
(四).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达到通过学习一些概念得出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然后来改造世界,那么我们学了相应的理论,就应得出与之相应的改造世界的办法即方法论(当然这一步是高要求,也只能是在复习时才能这样要求成绩好的,让其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学习,而不再是一般的死记硬背了)。如通过学习物质与意识概念,就应知道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客观的,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而我们就是要改造这个物质世界,而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行动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来指挥的也就是通过意识来指导我们的物质性的活动,即意识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使之发生具体的物质的形变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有歪曲与正确之分,歪曲的意识指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已有很多的历史事实为证,那么与之相反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且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事实也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要发生变化,以此为基本理论,我们学了第一课就应树立一种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而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从实际出发。
(五).要求学生重视书上理论的相关的材料,学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能做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对于相关理论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个归类,归纳出类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就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哲学原理。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与关系,今后我们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实让某人或某一机构(或政党)得出了某种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得到了某种结果。我们就应首先想到:某一事实就是物质;而某种认识则是意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再来看这种“某种结果”如果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则是成功的,说明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与之相反则说明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与之相应就应得出我们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如何指导学生做题以期达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解题 “一个平庸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教师则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解题时,我将之改成是“庸师告诉学生答案,良师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将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教会或不会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结果,则是不负责或无能的体现。我们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题时,要尽力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做题,要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讲解一个题之后,能在今后遇到类似题时能自己想法去解,而不会感到为难,这就讲究一个方法问题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细述如下:政治试题分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型,客观题是保持中等型的,而主观题则是拉差距的。而客观题又是最易得分的但同是也是最易失分的一类题,主观题则是综合能力的检测,所以政治要想得高分,客观题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因为客观题得分易,你易别人也易,所以要尽量得高分才行,而主观题则是体现能力型的,得分不易,但也更能体现出差距,体现能力,一般人是不易得高分的,基本上就是得个平均分,所以首先要把客观题做好,尽量得高分。但主观题也不可轻视,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尽量与别人体现出差距,因为高考就是一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选拔性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最高分,不让学生在做题时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呢?下面我从如何解客观题与主观题两个大的版块来讲解。
(一)如何解客观题。客观题因为量多,所以大部分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检测,还有的就是一些能力的考查,比例不大。所以首先必须熟悉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方法,否则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客观题的种类繁多,我仅归纳为以下几类介绍相应的方法如下,还有不足之处另待高明指点是幸!第一步是认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要认真研读题干,把握好题干的主体意思,同时不放弃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有的题前面写了一长串的语句,让你读得都已有点不耐烦了,结果最后来一句“请选出与上述意思„不符‟的选项”等类似的语句,结果有的人没耐心看下去,自以为已读懂了,就很轻易地选出了答案;有的选项是要求选联系或区别项,那么就要注意区分联系与区别之间的差异之所在了;有的试题是要求选相同或区别项,这就要求注意区分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有的题是只要求根据一些关键词句就可直接选出答案的如有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选择区分判别标准,要求学生常握,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矛盾主次方面与主次矛盾这两个原理的选择中,只要出现有“重点”,“关键”等这类词时,就直接选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如出现关于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利弊得失关于性质等方面的,就应选矛盾主次方面。还有与之相应的一些成语,歇后语,俗语也要求能记得并能很好地与之相对应。第二步才谈得上分类来解题。1.基础知识如概念的检测:如一道关于物质意识概念的考查题如下: 以下选项都属于意识范畴的是()A.石头,书 B.人 大脑 C.心得体会 命令 D.心 想法解法:根据我们所学的物质与意识的概念,我们应对物质与意识有一个明显的区分方法就是:凡是要经过大脑(心理)活动后才能出现的东西就是意识范畴否则就是物质。本题不明考概念的背诵,但更胜于简单的背,而且还考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解析:A选项中的“石头”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或心理活动就客观地存在着的,这不容置疑地是物质;“书”容易让人误解成是书的内容是要经过人的大脑,而这儿则只仅仅是说“书”的这种客观形式,而不是说内容,这种形式应是客观的,是物质;B选项中的“人”属物质,能理解,“大脑”则易被人误解为大脑活动,这儿仅仅只代表大脑这种物质的器官而已,应属物质; 而C选项中的“心得体会”与“命令”则都是要经过大脑活动才会产生的,而不可能不经过人脑活动就客观存在了,所以应是所要求的答案;D选项中的“想法”属于意识,而“心”则仅仅是指这种物质器官,容易让人误解。这要求细心。2.常识性试题。有的试题的选项中,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同学自己博闻强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有一道题列举一大段材料,说我国航天事业在全球不断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仍在按计划进行,这就是说明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失败与成功可相互转化,而其中有一个选项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超过了美国”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3.比较型归纳型试题。要求学生弄懂所要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来,这需要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熟悉。比如规律与规则二者之间的比较,就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董得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主观的,规律不可改,规则就可改,是人为的,规则必须符合规则。4.理解型试题。要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能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理解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能把握好题干的侧重点之所在。如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其表面有一层“蜡晶体”使其它物质离子不能附着。问题是:荷叶的“蜡晶体”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说明什么。这就要求弄清问题的侧重点之所在了,问的是荷叶的蜡晶体“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使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了,我们就应想到蜡晶体是荷叶自身具有的,是内部的,属内因,而淤泥是外在的,是外因,而问的是内因使怎么样,就应想到是内因的决定作用。
(二)如何解主观题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出能力的一道题,也是拉开差距的一道题,所以主观题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力做好,而有很多同学却认为只要做好客观题就行了,主观题大部分是做不来的,不如不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客观题是大部份人都会做的题,结果只做选择题的就只能得个平均分,而做主观题做的好的人则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之所在。很多人想做主观题,但就是在看了题之后找不到从哪儿下手,读了一篇材料之后不知所云,导致不敢做,想做而不能做,做了却得不到分,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就来个干脆不做了。为此,我们须想法子让学生想做,敢做,能做,且能做好。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谈谈如何才能把主观题做好尽可能地让学生得高分。1.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用我前面所介绍的看书方法把书看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读材料,归纳出材料的主体意思,把材料与课本上相关的原理的材料相联系,看与哪类的原理的材料相同或相似,就用哪一类的原理。在答题时又须注意指点学生:要按步骤来答,基本步骤应是先把材料所体现的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接着就是方法论,然后就是用所用的原理来分析材料,再接着就是上升到我们的认识,即我们该对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以下面一题为例来说明: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请接合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分析:对这道题,我们学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之后,只要一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条件性反射地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这道题就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解。解答如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材料的观点认识到了外因的重要作用,但又过份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内因,但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接合的观点。2.有的题是问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并结合材料说明,这就要求学生能首先学会看材料,从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上看出一些哲学原理,同时又能通读理解材料,归纳出一些整体的哲意。并能从材料中引用相关的语句来佐证。如以下题为例: 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作,即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成规模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朱光耀认为,发达国家人才外流这一现象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则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说明。
解析: 这段材料中有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新的机遇”之类,我们一看到“新阶级”这个词就应当想到我们所学的矛盾特殊性原理中的“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就应想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看到“机遇”一词我们就应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这些都是一些特殊的词句,我们读材料时要能把它找出来。解答如下: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事物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特点不一样。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由以前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变成流出。这下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自己的自力更生,但国外人才这些外部条件的利用却能对其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3.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哲学题不要求要用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只要能把所要求的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就行,即使枯燥一点也无所谓!把所要求说明的问题目说清就行。以上就是我仅就在学习哲学时在看书,做题两方面的方法略谈一二,只能说是一管之见,其中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望能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教是幸!
第5篇:《生活处处有哲学》高二政治教学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设置情景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 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教学重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 【知识梳理】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 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 和对世界的。3.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和。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合作探究】
1.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说明了什么?
2.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故事,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些故事都包含着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
请再列举一些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成语、俗语,与同学交流蕴含其中的哲理,感悟它们对我们的启迪,说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3.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你认为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4、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
3.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人们在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 A.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主观认识 B.思维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没有哲学就没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5.哲学源于()A.对事物的惊讶和迷惑 B.人们的好奇心 C.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对生活的总结
6.为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主要说明()
A.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B.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C.源于生活的哲学都是科学的D.对世界的思考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保证
7.“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的发展与大自然有关
B.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果 C.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请你列出本节课的提纲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1.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
2014年高二《生活与哲学》检测二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1、我们应这样看待哲学的产生①与人类同时产生的②产生于人的主观情绪③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④产生于人们认......
浅谈《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辅助文”的独特效用湖南省宜章一中:刘洪江新课程高二的《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专家点评”,这些称之为“辅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