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试题,考研试题答案(推荐)_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试题,考研试题答案(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招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简答题(20分每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论述题(35分每题)
1、试论当代大学生的若干特点。
2、对近年来中国兴起的“国学热”的述评。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20分每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是该学科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狭义的教育,也是广义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即它是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学科特点。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即它是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学科特点。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最为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最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就没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不能正在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思想的来源、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的鉴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提供了严密的理论依据,它为建立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原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理论。
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且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其表现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改变。因此证明,人的成长总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协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就能促使人的本质的改变符合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说,马克思主义争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二是人的才能的多方面的发展;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灌输”的理论
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必须不断地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首先觉悟,指导群众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二是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敌我矛盾,前者只能用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后者采取专政的方法。但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应引起注意。
三要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改革、调节而得到解决。四是提出了向自然界开战,开展我们阶级的主要任务。
(五)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发展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质的规定性。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为此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不仅对于新形势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即就是说,接受外部思想来改造自我。
即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的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
“外化”阶段,即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动习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辨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内化和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且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指导。既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内化与外化辨证统一的过程,那么,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教育者就必须遵循内化外化律,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表现在若干方面:
首先,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历来认为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向其成员传导规范、思想、要求的单向过程,而现今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正确发展与改变不正确需求两者的统一。
其次,受教育者原先的个人经验与形成经验过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经验与重新评价的矛盾,既不迷信个人经验,也不排斥个人经验,而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及时吸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养料,注意不断丰富个人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
再次,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加以适当的条件或方式、在必要而又可能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才能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双方人际关系处理不妥引发的矛盾。在这种矛盾发生的原因中,教育者一般应负主要责任。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宣传的思想观点的接受或排斥。
其次,双方人格因素引起的矛盾,或者是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在教育活动中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或者是受教育者习惯于“虚心接受,屡教不改”;或因其他的个性原因。
二、论述题(35分每题)
1、试论当代大学生的若干特点。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一)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那时,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相
对而言还比较保守,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多持谨慎态度,真正涉足恋爱的并不多。而近几年来,随着青少年性早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年级大学生恋爱的比例直线攀升,笔者曾在2004级的1200名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6%的学生承认有恋爱对象,大部分是与过去高中同学保持的恋爱关系,还有到大学后新交的“恋人”。在这种环境中,那些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甚至会被当作“另类”而感到压力。正是由于不懂爱情时却涉足爱河,所以恋爱的成功率很低,而恋爱中的“当事人”应对“失恋”的承受力又极低,由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二)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郁闷”心理越来越普遍
“郁闷”,成为当代大学校的流行词。问卷调查中,7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心情“郁闷”。郁闷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更多的大学生承认,“郁闷”主要不是来自学习的压力,而是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在问卷调查中,有64%以上的大学生对此难题感到困惑或烦恼,位居心理困惑的第二位(10年前位居第二位的自卑心理退居第四)。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室友不够融洽,只喜欢背着书包上教室去学习,好象寝室不是我快乐的空间”、“对某些人的虚伪行为很反感,但又不愿说出来,因此心里有一种闷得慌的感觉”、“不能忍受别人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心理空虚,想交流,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不善与人交往,总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者每班都有。
(三)经济困难导致的自卑心理越来越突出
由于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导致社会收入的差距拉大,大学校园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感觉心理压力比生活压力本身还要大,现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很强,过去是攀比学习、攀比能力;现在是攀比家里有钱、父母有权。来自贫困家庭的自卑者又往往极度自尊,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变态和心理扭曲,极度压抑之下,得不到宣泄,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极端事件,马加爵案件即有此因素的诱因。
(四)适应困难成为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不是上世纪人人尊重的天之骄子,他们成了令人操心的问题青年。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校园的主体,他们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有相当一部分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不适应新生活而产生的(在高年级学生中,这个比例则较低),一般需要2个月至半年的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间,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后,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又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考入大学,根本不会学习,在学习方式上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不会从老师大量的讲述中找出重点,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学会站在一门学科的高度分析统领材料,学会记笔记看参考书,仍然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困难产生考试焦虚。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党、团组织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环境中存在的种种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环境不良,人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环境培养健康的心理。
校园文化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具体形式,而且是最易为大学生接受的、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要形式之一。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起怡悦身心的客观环境,是大学生深为欢迎的,也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极为有益的。党、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这种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开扩视野,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个人的“自我”和群体的规范、社会的准则融为一体,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就会增强,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发现大学生活的独特与美好,在心理上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如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组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力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极佳概括。由任课教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往往比其它途径更佳。因为大学生对任课教师都很尊敬,由这种尊敬极易产生信任。另外,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害怕暴露自己真实思想、影响自己“名誉”或“进步”的顾虑。因此,师生之间容易产生沟通。许多平时不大与辅导员或主管领导接触的学生却往往与任课教师能够产生良好的师生感情。
(三)发挥班主任的感化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大学生的班主任应该由自身素质高,擅长做心理转化工作的教师担任,能够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的影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转化工作的特
点是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这不但需要班主任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更要有决心。
(四)发挥心理咨询的疏导作用,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5%左右的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正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有些高等学校将心理咨询室设在医院,使大学生误解为去心理咨询就是去“看病”;有的高等学校指定政工干部或行政管理人员或医生担任咨询员,把心理咨询变成了作思想政治工作和问诊看病,影响了咨询效果。
2、对近年来中国兴起的“国学热”的述评。
一、国学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有常识层面、学术与技艺层面、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魂与族魂的层面。国学具有平民化的特性。当前,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还相当陌生、隔膜,而体制内的、从幼儿到博士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因此还谈不上有所谓“国学热”。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小、中、大学生进行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国学是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国学资源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形成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输出。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归属方面,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廉耻等价值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还将继续起着良性的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转化、洗汰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可以与现代化的新的伦理价值整合起来。
二、体制内的教育是西化的,所谓国学热只能是假热
一方面,民间存留着很多善根,国学确有草根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社会巨变所发生的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强势的西化趋向的影响,百多年来文化观念与全民教育的某些失当,国人对于国学又相当地陌生、隔膜。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招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简答题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3、思......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简答题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思想与行为范畴,两者的关系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协调控制律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原则......
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数学分析一、判别题(6*6=30分)(正确的说明理由,错误的举出反例)1.数列ann1收敛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0,存在正整数N......
2016年厦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一、厦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科目是什么?除了招......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思想政治教育考研科目,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