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_苏教版7语文期中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教版7语文期中试卷”。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本卷由“积累与运用”“理解与感悟”“写作”三部分组成,试题卷共4页24题,答题纸4页,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shǔ假挑xìn恣情翘楚 ..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品。(7分)
(1)在她没来以前,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2)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
(3)两小儿笑曰:“▲!”(《两小儿辩日》)
(4)既薨,▲,则《论语》二十篇也。(《宋史·赵普传》)
(5)《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中的“▲,▲”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每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①为了给老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②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交
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中新网4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6日发自北京的报道,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大陆第一部关于蒋介石人生八十八年思想言论辑录──《蒋介石自述》付梓出版。该书编选者师永刚称,该书本着“笔则笔,削则削。不烧香,不媚俗”的态度,删减对蒋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误导,试图以蒋氏自己的语言,还原真实的蒋氏人生。《蒋介石自述》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蒋氏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精要百余篇,不删一字;首度披露蒋介石败走台湾后的心路历程,精编蒋介石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十篇公开演讲。
5.在“做一个小记者”实践活动中,你将就学校成立“爱心基金会”一事采访张校长。“爱心基金会”旨在号召全校师生踊跃捐款,救助因贫困或伤病陷入困境的师生。请将你采访提出的问题写在下面。(3分)
二、理解与感悟(70分)
(一)诗歌鉴赏(4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
【甲】于园(张岱)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挐②一小舟,拥毳③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⑤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⑥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⑦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②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③毳,鸟兽的细毛。④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⑤焉得,哪能。⑥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⑦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非显者刺②拉余同饮③及下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日/是金陵人B.以实奇/俱以假山显
C.更有痴似相公者/非显者刺D.主人处处款之/家人发箧视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至于园可无憾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坐其中,颓然碧窈。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1.【乙】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4分)
(三)阅读下面节选自《西游记》(有删节)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主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12.《西游记》作者▲,全书共▲回。(2分)
13.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哪些事?请分条概括出四件。(4分)
14.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4分)
(四)阅读《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完成15—18题。(20分)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5.第①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请你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不能删去的理由。(4分)
17.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
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
18.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0分)
(五)阅读《煤油灯》,完成19—23题。(20分)
煤油灯
厉彦林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套里,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心打一个小圆孔,然后穿上一根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透其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供吸油
用,倒上煤油,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很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拨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油灯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纺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纳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地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选自《时代文学》有删节)
19.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20.分析“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套里,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中“挂”字的作用和表达效果。(4分)
21.本文以记叙为主,但第③段却整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请你说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
2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你觉得删去开头划线的句子是不是显得更为简洁?请说说理由。(4分)
23.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其用意是什么?(4分)
三、写作(60分)
24.题目:他(她)这个人呀
要求:①体裁为记叙文,线索清楚,详略适当,有一定的细节描写;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苏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苏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一、(考你识字能力)请你用“√”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碾(niǎnyǎn)肆(shìsì)攒(zuǎnzǎn)箕(qǐjī)幕(mmù)绽(dìngzhàn)溃(ku......
试题预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22分)(一)诗歌默写(5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 2.,各领风骚数百年。3.《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晚苦寒,烘托木兰勇敢顽强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本卷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信你能考出水平,收获喜悦。 卷面书写(4分)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一、选择题(共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玫瑰(guī)吹拂(fú)舢板(shān)心悸(jì)B.浏览(liú)汹涌(xiō ng yǒ ng)竹篙(gāo)模样(mó)C.湍急(tuān)吞噬(shì)未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