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第1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以下是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概念
1、高等教育:(判断、选择)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的开端: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4、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
①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③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④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对受教育着进行政治教育
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④经济机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其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此外经济的发展现状抑制或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6、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
①斯特鲁米林的研究(劳动简化率的观点)
②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③丹尼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研究)
7、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②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8、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①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
②通过科研发展科学
③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2、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①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职能起源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与欧洲中世纪。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近代: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②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现代化大学的开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③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其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公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代表的学院有:康乃尔大学(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另一所重要地位的增地学院)其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他的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
3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简答)
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③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②教育的培养目标(核心)
③实施的途径
3、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两个历史阶段㈠1961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1995年3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1999年6月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选、多选)
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5、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具有主观性
②又具有客观性: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判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P26
1、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填空、选择)
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开展的,针对特点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制定的。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具有导向作用
②具有调控作用
③具有评价作用
④具有激励作用(多选、简答)
4、高等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①德与才的关系
②身与心的关系
③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2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以下是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概念
1、高等教育:(判断、选择)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的开端: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4、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
①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③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④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对受教育着进行政治教育
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④经济机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其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此外经济的发展现状抑制或激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6、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
①斯特鲁米林的研究(劳动简化率的观点)
②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③丹尼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研究)
7、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②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8、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
①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
②通过科研发展科学
③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2、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①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职能起源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与欧洲中世纪。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近代: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②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现代化大学的开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③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其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公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代表的学院有:康乃尔大学(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另一所重要地位的增地学院)其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他的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
3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简答)
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③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②教育的培养目标(核心)
③实施的途径
3、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两个历史阶段㈠1961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1995年3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1999年6月就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又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选、多选)
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5、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具有主观性
②又具有客观性: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判断)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P261、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填空、选择)
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开展的,针对特点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制定的。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具有导向作用
②具有调控作用
③具有评价作用
④具有激励作用(多选、简答)
4、高等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①德与才的关系
②身与心的关系
③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3篇: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1市场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影响
教育公共性的损害(盈利性)
教育法律关系的变化(契约关系的产生)
高等学校职能的异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2事业单位改革及其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管理自主:从单位到法人
经费体制改革:从全额拨款到分类管理
人事制度改革:从任命制到聘任制
分配制度改革: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
养老保障改革:从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
事业单位改革的挑战
学校的自主能力问题(学校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学校的道德自律能力;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
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人力资本的特征:运用的自主性和价值的模糊性,环境依赖性,使用的独立性和效用的整体性,价值的变动性和实现的延期性,边际成本递减性和使用边界的扩展性)
3活动的公益性与生存的市场性之矛盾
3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名称
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
第4篇:卫生资格考试资料
卫生资格考试资料
为适应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由人事部与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报名、资格审核等全部考务工作。以下是小编带来卫生资格考试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隔离区域的划分(高频考点)
1. 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以及隔离病区以外的地区
2.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3. 污染区: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包括病房、患者卫生间、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温馨提示:关于传染病区的划分,考生可简单地理解为:清洁区主要是医护人员活动的地方;半污染区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活动的地方;污染区主要是患者活动的地方
不同浓度乙醇作用总结如下:
20%~30%乙醇:急性肺水肿时湿化给氧,从而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
30%乙醇:湿润、松解头发缠结;
50%乙醇:皮肤按摩;
75%乙醇:皮内注射和新生儿头皮静脉、脐部消毒,供皮区的消毒(70%);
95%乙醇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湿敷等
第5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幼儿教育学就是研究幼儿教育规律的科学。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有哪些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
教师资格证哪个科目最好考
一般来说,专业对口的科目会简单一些,对于我们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比较容易,因为在上学期间会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会给考试提供一些参考。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