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2)
第1篇: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下面请看语文迷网为大家带来的素材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特蕾莎修女——尘世间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着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不是最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她认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与没有人爱。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惟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在特蕾莎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伟大的爱。
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
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伊斯兰教长 布哈里
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
——菲律宾红衣主教 梅辛
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出生在塞尔维亚,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连特蕾莎共有三个孩子。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决定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1928年,她来到印度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大吉岭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会的训练,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指派到隶属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亚女校中担任校长。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来自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特蕾莎并不想让自己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当地的士绅把孩子送入这个学校,期望在学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校的墙外却布满了脏乱、污秽的贫民窟。特蕾莎看见这贫民窟与贵族学校的对比,她心中深受责备。她知道,贫民窟才是她要去的地方。她要进入最穷苦、最低贱的人群当中。
特蕾莎修女在修道院十年了,她知道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适又稳定。特蕾莎承认,离开修道院走入贫民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对她而言,脱离修道院的痛苦与煎熬,更胜过她当年离开家人与朋友,进入修道院的决定。
特蕾莎要离开修道院时,修会的上司曾与她约谈并试图劝阻。其实,特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脱去修会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会的支持,也没有什么人来帮助她,但她依然坚持出走这个决定。最后,修会终于点头同意。
离开修会后,特蕾莎进入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接待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为了他们,她自己亲身到街上乞讨食物并送药,帮助他们清洗身体。在这个屋里,没有桌子、椅子,也没有黑板。她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一些孟加拉字母。
这时她完全依赖心中的感动而工作,只要她觉得哪里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里去帮助人。有一次,她看见街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处求告,敲遍医院、诊所的大门,竟无一人理会。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点药品,回来时却发现那人已死去了。
第2篇: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下面请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素材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话题作文分析:
和平,奉献
电影特蕾莎修女简介
【剧情提要】
特蕾莎修女目睹印度贫民之苦而深受震撼,几经努力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直接深入贫民区,一生都在照顾穷人、残废生病、垂死的人,她那份慈悲济世的情怀,引领我们去思索什么是生命的真义?
【内容简介】
本片内容跨越了半个世纪,真实而深刻地记述了特蕾莎修女坚定的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发扬人性至善的光辉。在一九二八年特里萨十八岁时被派调至印度加尔各答洛 瑞图修道院,一直过着隐居式的修道生活,一九四八年某天顺着一个机缘外出,目睹到印度贫民之苦况,印度一乞丐口中念着“我很渴!”“我很渴!”,对特里萨 而言,如同听到上帝的召唤,看到乞丐如同见到基督的圣颜,引发了她慈悲济世的情怀。内心深受震撼,决心走出修道院济世救人,她深感“不能帮助挨饿的孩子” 会让她羞愧难过,由于这珍贵的一念才激发出日后走出高墙,走入贫民窟,以穷人姿态去服务穷人的种种善心善行。这些艰辛的过程,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持着她,使 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后从不气馁。
一、二年后,又经几番努力,于一九五0年获教宗特准,自行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和一群受她启发与感动的修女共同为穷人、流浪者、残废生病者、被遗弃、 被驱逐者和垂死者服务,照顾他们、教育他们、安置他们、抚慰他们,给他们关怀,给他们尊重。藉此彰显了上帝的慈爱。
在特里萨心中,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不论生病、残废、垂死、被遗弃。特里萨说她不能解决人类中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留给政治家、科学家和 经济家慢慢地解决,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生活,她必须先照顾他们。特蕾莎修女是个实践者,她剑及履及,知道那里需要她,她 就立即去那里。勇敢的将世人的悲苦背在自己身上,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效学的。
特蕾莎修女说过的话语
1、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2、不要让任何事物扰乱你、吓倒你,一切都会过去。神不会改变,耐心能让你完成一切。
3、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
4、善良的话语可以很简短,很简单,但却可以产生永不磨灭的回声。
5、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不要任何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6、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7、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8、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9、你拥有的越多,占有的越多,你只会付出的更少。反之,你拥有的越少就越自由。贫穷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自由。这不是羞辱,而是苦行。
10、世人对爱及认同的渴望,超过对食物的饥渴。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她的相貌是如此平凡,一张爬满风霜和皱纹的脸,可是她的笑容是那么的慈爱、温暖。
她就是人间最美的天使——特蕾莎修女。她是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的窮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了解除贫困的事业,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我从《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里读到了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特蕾莎修女,这位世界上最慈爱的人,她用广博而无私的爱心,谱就了一曲奉献者之歌。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功。”
这就是答案,特蕾莎虽瘦小,她的人格却光芒万丈。这种耀眼的人格光辉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份崇高、无止境的爱,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全世界的人们。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让我懂得了爱的力量,让我明白了在爱中成长的我们,也要学会去给予,学会去传递爱,因为只有爱,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除了特蕾莎修女,《中外名人故事》中还有好多值得我学习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精彩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闪亮的人生。
第3篇: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高考人物素材积累分析:特蕾莎修女
另有一回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脓包上竟是蠕动的蛆和虱子。她沉痛地感叹:“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人为何如此卑贱地走向死亡呢?”之后,她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能够帮他们清洗身体、洗净流脓的`伤口再加以包扎,好让孤苦无依者有个安静面对死亡之所。她觉得这么做,至少能使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爱与被照顾。就这样,特蕾莎创办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纯洁的心之地。她借用加尔各答一家香火鼎盛的庙旁招待香客的一间禅房,开始来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信念,特蕾莎又创办了弃婴之家,专门收容被丢弃在路上、警察局门口、垃圾桶里和儿童之家门口的婴孩。有一日在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里,一个贫穷的妇人手上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因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毁了屋顶,妇人、孩子无助地立在雨中,无处避雨。特蕾莎伤痛地说:“想想看,只是因为缴不出8卢比的房租,一个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
除此之外,特蕾莎又创办了麻风病
第4篇:《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特蕾莎修女》读后感
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余志娟
很久以来,一直为一本放在心中的书温暖着、感动着、鼓舞着……
这本书外表朴素,灵魂高贵。她褪去教会的修女袍,换上朴素的衣衫,进入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个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接待贫民窟里饥寒交迫的孩童。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为他们送药煎汤,帮他们清洗身体。她心怀大爱做小事,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无所依靠的穷人,用她的一生,实实在在的彰显着伟大的爱。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写着“仁爱”。她看见街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焦急的四处求告,敲遍诊所、医院的大门,竟无一人理会。最后好不容易求到一点药品,回来时却发现那人已死去了。她遇见一个人,身上都是脓包、伤口,脓包上竟是蠕动的蛆。她沉重的叹道:“狗与猫都过得比这人更好,人为何如此卑贱地走向死亡呢?”为此,她创办“死者之家”,专门接待那些无家可归者,帮助他们清洗身体,洗净流脓的伤口并加以包扎,让那些孤苦无依者安静地面对死亡。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
第5篇:《特蕾莎修女》观后感
王怀书2011010639
《特雷莎修女》观后感
电影《德兰修女》已经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触动。德兰修女身上体现出的博爱、怜悯、执着、慈悲的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内心。
影片是对天主教修女德兰一生行善事迹的一个整体展现,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社会十分混乱,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不断,德兰修女却出于善心不顾穆斯林的反对救了一名印度教徒,主教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离开教堂,而离开教堂后在加尔各答街上所见的情形让德兰修女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目睹穷人的生活惨景后,她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穷人中间,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影片内容也由此展开,下面谈谈我观看影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兰修女的身上首先体现了一种博爱与慈悲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影片开头就展现出来,在武力冲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伤严重,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门求助,但教堂的人们担心穆斯林以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边而不敢开门,而德兰修女相信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所以她打开了教堂大门,将伤者抬进了医护室。在影片之后的情节中,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