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日志格式

2022-10-09 08:11: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调研日志

7月20日

今天,是我进村调研的第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了哈尔滨市道外区永源镇永平村,我一开始报的调研点是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民富村,但是由于没有成功进村,只能更换调研地点,永平村一队的队长是我发小的舅舅,我叫他孙舅舅,就这样我来到了永平村开始了我期待已久的调研。

由于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进村,所以永平村的调研是在妈妈的陪同下进行的,从哈尔滨三棵树车站乘坐下午两点的大巴四点左右到达村里,拜访了孙舅舅和孙舅妈,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调研,孙舅舅的父母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于是我便将第一个采访对象锁定为孙舅舅的母亲,奶奶的记性不是太好,对于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很多问题都说不知道,由于这是我第一个调研对象,很多问题问的很生硬,而且语速较快,总是想着问下一个问题,导致我的访谈在40分钟的时候便结束了。

结束了奶奶的访谈,天色已晚,在孙舅舅家吃了晚饭,今天起,我便按照调研计划逐步展开了调研,想到明天的采访,略兴奋。

7月21日

北方的农村起的比较早,不知道南方是不是这样,四点就被鸡叫声吵醒,发现孙舅舅和孙舅妈已经起来了,孙舅妈在准备早饭,客随主便,我和妈妈也早早的起床。

奶奶采访之后,今天我又将目标转向了孙爷爷,孙爷爷的听力不是特别好,口齿也不是很清晰,采访时比较吃力,由于我问的爷爷听不见,爷爷答的我又听不清,所以采访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只问了两个问题,当我问爷爷土改前苞米一亩能产多少斤,爷爷答一万多斤的时候,我意识到爷爷的思维已经不是很清晰,所以放弃了对爷爷的采访。

下午,孙爷爷和孙奶奶家的院子里坐满了来串门的老人,经询问孙奶奶得知其中一位老人是八十岁以上,我拿个小板凳坐在奶奶的旁边,开始了口述史的访谈,奶奶对土改的了解真的是少的可怜,同时也了解到女人在当时基本上不参加活动,所以了解较少,访谈对象最好还是找男性,这位老人的调研在四十分钟的时候基本结束。

两天的调研,三位老人,均以失败告终,心情有些沉重,希望明天的自己可以加油!

7月22日

今天,孙舅舅帮我找到了当过队长的关凤臣爷爷,关爷爷已经90岁了,是老党员,当过生产队长,小队长,这是我访问的第四个人,访问技巧还不是很纯熟,访问时间只有一小时。相比于前三位老人对土改情况记得不清楚,关爷爷的访问时间过少主要是我的问题,这已经是第四个老人,可是访问时长仍旧达不到两个小时,我的情绪有些低落,同时,在母亲的帮助下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并仔细翻阅土改访问大纲,看看在问到哪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展开,应该如何展开。已经是调研的第三天,可是自己还是没有进入找到状态,很着急,想起准备考研的时候在考研论坛看到的一个人发的帖子:“如果你注定考不上,那么今天的你为什么还坐在自习室学习。”当时有个神回复:“为了让明天的我觉得自己能考上。”我也要让明天的我访问时间达到两个小时。

7月23日

进村第四天,照例早起。

上午访问了83岁的姜作林爷爷,姜爷爷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土改的时候划分为富农,姜爷爷非常健谈,也非常热情,看到我拿着土改大纲和录音笔还特意为我放了桌子,爷爷讲了很多以前有趣的故事,也讲了很多以前艰苦的生活,临走时村里下着大雨,可是姜爷爷送了我和妈妈好远好远,非常感动。姜爷爷的访谈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结束了上午的访问。

下午访问了朱凤余爷爷,可是在录音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录音笔卡死了,真的是好伤心,为了老人的身体着想,决定今天的访问先到这里,和爷爷相约明天继续访问。

7月24日

一早,我便去拜访昨天的朱凤余爷爷,由于昨天已经采访过一个小时,这次的采访比较顺利,对于爷爷的情况有一些掌握,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朱爷爷今年86岁,在土改的时候被划分为雇农,当过生产队长,参加过民夫,当过兵,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到民夫这个词,感觉很新鲜。

下午,来到了王凤霞奶奶的家中,本来不打算再找女性作为访谈对象,可是孙舅舅说奶奶以前当过干部,我觉得会有所收获,便决定进行访问。王奶奶今年82岁,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当过四年生产队长,十多年妇女队长,参观过大寨,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奶奶对访谈很配合,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

今天的访问非常顺利,两位老人均达到了两个小时。

7月25日

周六,转眼已经是进村调研的第六天,今天上午孙舅舅带我来到了78岁的姜有爷爷家,爷爷今年78岁,听说我要来采访土改的事儿,还在纸上写下了土改的基本情况,爷爷识字,念过几年书,有些耳背,但是实在听不懂的时候我可以写给他看,爷爷在土改时划分为富农,虽然爷爷只有78岁,但是姜爷爷对土改时的事儿记得特别清楚,思路也很清晰。

下午,孙舅舅又带我去找了几个老人,但是除了不在家的,就是不适合作为访谈对象的。到此,永平村适合坐土改访谈的老人已经全部采访结束,我和妈妈坐下午六点的车回到家中。

7月27日

为了顺利进村,我来到了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井镇光荣村继续找老人,上午坐大巴来到了肇州县民政局,中午被县民政局的叔叔阿姨款待了美美的一餐,下午二井镇的镇长开车将我们接进了村,到达镇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在镇政府吃过晚饭,得知村里有个敬老院,便决定去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到敬老院发现那儿的老人都神志不清,精神有些不正常,连看门的爷爷都说不明白话,故决定放弃在这里找老人。

县里和村里的干部都非常热情,也非常支持工作,由于明天还要起早,再加上一天的奔波,今天决定七点多就睡觉。

7月28日

镇政府五点半开始吃早饭,所以今早五点就起床了,八点镇长上班,找来了实现村的俞会计,俞会计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由俞会计带着我骑着小摩托去有老人的家进行访问,事半功倍。

今天访问的第一位老人是窦永祥爷爷,窦爷爷已经90岁,当过十二年生产队长,爷爷从八岁开始念了三年的私塾,十六岁就开始给别人扛活,虽然已经就是岁的高龄,但是身子骨特别硬朗,访谈进行的很顺利。

下午俞会计带我来到了杨德爷爷的家中,杨德爷爷今年83岁,当过生产队长,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土改的时候被划分为贫农,杨德爷爷耳朵非常背,要很努力的喊才能够听得到,庆幸的是爷爷念过七年书,听不清的时候可以写出来,爷爷非常拥护共产党,对访谈非常配合。

7月29日

今早和俞会计约的八点在镇政府集合,可是俞会计7点40就到了,于是我们便提前出发。

俞会计领我到的第一家老人没在家,无奈只好向第二家发起进攻,今天上午采访的老人是刘焕才爷爷,今年81岁,当过生产队长,生产队会计,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爷爷非常健谈,也非常热情,爷爷虽然没念过书,但是爷爷懂的很多,顺口溜一套一套的,还会唱土改时候的歌,怕我渴还给我一瓶饮料喝,采访两小时结束后想要留我吃饭,但是镇政府每天11:30准时吃午饭,我还是决定回镇政府吃,很感谢爷爷。

下午采访的老人是曹希山爷爷,今年86岁,中共党员,在土改时被划分成雇农,当了25年兵,最高级别为大尉副营级,曾护送毛主席去苏联,见过邓小平,记过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在问对共产党有什么认识和想法时,老人激动地留下了泪水。

7月30日

今天是到二井镇的第四天,一切顺利,上午来到了张臣爷爷的家中,今年83岁,在土改时被划分成贫农,但是弟弟是地主,斗地主的时候被斗得很惨,印象很深刻的是弟弟跟他说:想从电线杆上跳下来,死了算了。张臣爷爷的身体不是很好,嘴唇是紫色的,访谈时一直在打点滴,但是张爷爷一直配合我完成了两个小时的访谈。

下午的采访对象是付宝森爷爷,今年88岁,中共党员,土改时的成分是雇农,哥哥是土改积极分子,当过七年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广播站站长。爷爷的家人非常热情,还给我切了一盆西瓜吃,虽然没好意思吃,但是很感谢爷爷。

7月31日

周五,到二井镇的第六天,此时土改的访谈时间已经够20小时,但是为了不放弃资源,还是决定继续找一些老人,俞会计带领我走访了两家老人,都已经比较糊涂,不适合做口述史的访谈,全村除了俞会计的亲二娘已经没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故最后一个访谈对象是俞会计的二娘徐凤芝奶奶,徐奶奶今年 84岁,土改时的成分是雇农,由于是女性,未参加过相关活动,所以能回答的问题比较少,很多事情都已经不记得了,访谈在一小时左右的时候结束。

由于在上一个村子的访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个村子的访谈又有人领着,所以访谈进行的十分顺利,截止今天已经按圆满合同完成任务,明天启程回家。

第2篇:调研日志

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调查

在接到“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寒假主题实践活动通知后,我对自己家所在的村及附近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查。从而能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建言献策。

关于住房,绝大部分家庭的房屋都没有安全问题,而且村里正在对新审批下来的房基地进行规划,使新建房屋整齐有序的排列,这样有助于街道的调整与修建。对于贫困家庭、五保户家庭预留了低价房基地的名额。至于特别贫困的家庭,在经过评估合格后,由镇政府和村支部联合出资,帮助这些家庭翻盖新房,以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和条件。

各个村庄的主街道都铺成了水泥地,并在有村民居住的街道旁预留了排水通道,以便他们的生活废水及雨雪等降水能顺利的流出去,不至于淹没房屋和院里的庄稼和蔬菜等作物。那些通往田地的道路都铺成石子路,保障了农忙时节的道路安全。

每个村里都有自来水井,每家的院子里、屋里面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天24小时供水,保证了村民用水的便利与安全。自来水收费价格较低,只在每户超过规定用水量的情况下才收取相应的费用。田地里也挖有水井方便灌溉农田作物保障了作物的收成。

电、讯设施齐全,在供区内采取直接装表计度的供电方式。各种通信方式、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通信的效率。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各种基本设施都比较齐全,但是技术比较落后,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弊端较多,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的需要。今后应该多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本质上真正的使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3篇:调研日志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天气 雨

经历了一轮的走访调查,中午来了个不知时间的午睡。从昨天下午开始,我们来到了茂名市黄岭镇肖村做客。今早在福娣师姐家人的盛情款待后我们开始了调研组第一轮的重要任务——在村子里走访调查典型家庭并让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填写调查问卷。

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我很惊喜地发现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像此处山水般宁静而澄澈。走访过程中,我们都很开心,并深深地被乡亲们的淳朴打动着,所被访问的家长们都很积极地响应我们,而孩子们也用他们纯真稚嫩的声音细致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人家是61岁的肖伯,家中两个老人要照顾7个孩子,最大的14岁左右,而最小的只有两岁。家里的三个儿子与各自的儿媳都结伴在外打工,剩下他们的孩子留在茂名读书生活,不过今天我们都没有看见肖伯的其余5个较大的孙子孙女,由于暑假的开始都去找他们的爸爸妈妈了,这里只能看见两个小小的孩子。其实,在这个小镇贫困的人口是很多的,而贫苦人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我们充分了解后,我们

未完,继续阅读 >

《调研日志格式.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调研日志格式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