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2022-10-12 08:20:1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

-ヒ弧⒔萄内容

-チ私馕夜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ザ、课时安排

-1笨问保毫娇问

-2笨涡停阂橐椤⑺邓怠⒘妨房

-ト、预习要求

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ニ摹⒔萄Ю锻

-フ馄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ノ濉⒔萄Ч程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ヒ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ピ僖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プ詈笠徊绞抢鲜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2.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1)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

-ヌ崾荆憾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ノ侍猓褐荑た吹搅艘恍┦裁茨?

-(看到“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一使他心惊的阵势。)

-ノ侍猓赫飧鲂碌恼笫剖怯伤部署的?它对周瑜有什么影响?

-(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将部署的,看来要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就必须先要除掉这两个心腹之患。这时恰好曹操的说客蒋干前来劝降,给周瑜提供了离间曹军内部、施展借刀杀人之计的机会。)

-ノ侍猓褐荑な窃跹利用这个机会的?

-(周瑜的第一步是只叙同窗情谊,却不让蒋干有开口劝降的机会,并在群英会上下了谈论战事者斩的禁令,使蒋干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步故意陪蒋干参观东吴的军营和备战情况,并向蒋干叙说了自己同孙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抗曹的坚定态度。一来显示他与蒋干的友谊非比寻常,为后面的蒋干盗书网开一面;二来彻底断了蒋干劝降立功的希望。第三步是装醉,诱使蒋干错误地以为有机可乘,而此时的蒋干劝降无望又不想空手而归,自然就步步堕入了周瑜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ノ侍猓何使蒋干深信不疑,周瑜又是怎样装醉的?

-(周瑜在群英会上的少年得意、踌躇满志,且见了故人酒逢知己,喝得酩酊大醉的情状,在蒋干看来完全合乎情理。此时的蒋干,苦无办法又急于脱身,因此彻夜难眠,这就造成了他翻书盗信的结果。)

-ノ侍猓何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因为假信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1)蔡瑁、张允本非曹操嫡系,原为荆州刘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2)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徐军在内圈,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3)信中又说蔡、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ノ侍猓核渌导傩疟嘣斓檬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ノ侍猓捍右陨戏治觯总结一下周瑜、蒋干这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蒋干轻率大意,轻举妄动,自以为聪明却步步堕入周瑜的圈套。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更大信任,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周瑜则机智多谋头脑敏锐,指挥若定。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问题:曹操一向老谋深算,又生性多疑,他为什么也会中计呢?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哪些性格特征?

(曹操自恃实力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同意蒋干过江劝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估计,待蒋干盗信回来,又偏听偏信,杀了蔡、张二将。事后虽警觉上当,但却文过饰非,不肯承认错误。可见曹操正是由多疑而主观,加之刚愎自用而中计的。)

-ノ侍猓和ü对周、蒋、曹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文的主题是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3.在议议说说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タ挝暮蟮摹八伎己土废啊惫灿形逄狻V氐憧煞旁谝橐樗邓登懊娴娜个题目。训练的重心应落在“议题意”“议答案”上。

-ト绲谝惶饷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把握故事情节。《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的线索非常清楚。议议说说的内容可放在叙述思想的梳理上,同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划分出课文的结构层次。课文之所以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写起,因为这是本文所述事件的开端。这场赤壁之战的前哨战虽以东吴获胜告终,但曹操马上采纳蔡瑁张允的建议,对军事作了重新部署,这对东吴来说,形势相当严峻,于是也就有了周瑜智设离间计,让蒋干盗信中计的下文,而周瑜的足智多谋、蒋干的似智实愚、曹操的多疑误事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得以充分展示。

-ト绲诙题命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要认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并由此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ピ偃绲谌题命题的意图是启示我们要把握历史小说的特点。对照阅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我们不难理解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文学,它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允许作艺术性的虚构。通过议议说说,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鉴赏这类小说的基本方法。

-ぃ鄞匆馑得鳎

-フ夥萁萄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成功的是,这一教学设计安排了许多议议说说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训练的机会。至于所思考的问题也来自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而教师则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作好点拨,这就摆脱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由于同学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议议说说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磨练和提高。这份教学设计反映了设计者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语文教学重能力训练、重素质提高的新的教学观念。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第2篇: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第3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青海西宁市湟源职业技术学校

马生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三、教学难点:

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临江仙》

(一)《三国演义》知多少——文学常识

(二)概括情节对对联——整体把握

(三)细读发展与高潮——品味细节 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1.概括情节对下联。

2.假如你是蒋干,你能想办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吗?试写一篇演说辞,要求:符合情理,有说服力。(150字以内)

第二课时

复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德育目标

1.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相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安排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教师小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人:银川市光华职业中专学校 安金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 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 分析人物:

1、 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 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 3教时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

未完,继续阅读 >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