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第1篇: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探究]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点]
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第2篇:《赤壁赋》语文教学设计
《赤壁赋》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三、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四、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第3篇: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
第4篇: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浅易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了解苏轼的思想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
整体感知课文,注意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路
掌握诵读要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审美情感目标:
能够初步欣赏《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A、凡是记游的诗文,首先当然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倘若景与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那便是上乘之作了。苏轼的许多杰作,大抵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B、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
第5篇:赤壁赋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赤壁赋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第一节
一、导入:
“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
第6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
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
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
第7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 合作探究 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释及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优化设计》,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我们为语文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利用公共邮箱给学生发送指导资料):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第8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理从读中悟,情在诵中明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属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鉴赏”二字,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