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

2022-10-15 08:27:4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2016年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

2016年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

导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就是文章的“衣”和“金”,好的标题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作文指导,欢迎大家参考!

【善用修辞】

善用修辞

我们知道:恰当地使用修辞,既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也可以使文章的标题增色。

1、顶真拟题:《读书乐、乐读书》

《文明的荒诞、荒诞的.文明》

2、反问拟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

《北洋水师缘何成了“黔之驴”?》

3、比喻拟题:《我是猫》

《宽容如水》

《往事如歌》

《家是温暖的港湾》

4、对比拟题:《新观念与老传统》

《硬制度与软道德》

《书中社会与现实社会》

5、引用拟题:《海阔凭鱼跃》

《好书不厌百回读》(引用谚语)

《少年心事当拿云》(引用诗词)

《梅花香自苦寒来》(引用警句)

《痛并快乐着》

《飞得更高》(引用歌名)

《我是谁?》(引用电影名)

众所周知,标题拟定的方法不一而足,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列举若干。同学们平时读书看报、阅读文章,一定会邂逅一些构思精巧、别出机杼的标题。只要多观察、多分析、多琢磨他人标题的长处、新处和巧处,养成学习、积累、借鉴的好习惯,那么,量变必将产生质变。日后行文拟起标题来就会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第2篇: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手法

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手法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合理的运用修辞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善用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数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用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盼传情,美丽动人。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上)

以赏月喻读书,表达读书所获与阅历相关的道理,深入浅出。

6。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乏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贾平凹《延川城》)

用对比的手法,凸现延川少花少石、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和女人美丽、男人坚强、枣大羊肥的.特点,造语新奇,让人过目不忘。

7。石墨黑不溜秋,稀松平常,价格低廉;而金刚石光彩熠熠,坚硬无比,价值连城。两者相比,如同鱼鳅与蛟龙,宛若毛虫与彩蝶,好比麻雀与凤凰,犹如地上的癞蛤蟆与碧霄的白天鹅……[(《悦纳压力》)

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不仅突出了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天壤之别,而且给人审美的享受。

8。白生生、轻飘飘、软绵绵的棉花糖,在风中颤颤悠悠,好像一片洁白的云要从我手上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往怀里靠一靠,拢一拢。我一跑,棉花糖似乎又要飞走,我赶紧把它们团一团,捏一捏……(王珂《甜丝丝的回忆》)

“洁白的云”的比喻形象、贴切,委实引人入胜。

第3篇:十二善用修辞造句 选

2011年高考作文提分诀窍之善用修辞造句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重要有效的手段就是善用辞格。如

“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物修辞,让人想到人面如花。

“他在那一丛野草中,莫名地看着父亲,泪水哐叽一下涌出来。”

——拟声夸张,给人鲜明突出的流泪印象。

再如一位同学在《关心》一文中,这样描写地球的:

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血管。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森林、大海和江河湖泊的美丽可爱,又体现了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对环境的关心。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拟等。

但是也应注意,拟人、比喻等修辞,虽是一种增添文采的手法,但要写出情、理、文采兼具的文字,就远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考修辞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考作文指导:善用句式

高考作文指导:善用句式

一、采用“对于……来说”的句式,进行纵横拓展,使说理更具普适性

要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多方面,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纵横拓展论述,从而使所讲的道理更加全面,更具有普适性。请看一篇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作文片段: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有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离乱之苦、丧夫之恨,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作者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考修辞考点

中考题型:判断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

果?

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

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把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说明文)

2、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

3、夸张: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

(之情)。

5、对偶: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7、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考修辞教案

中考修辞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回顾中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2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3 在仿句中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一 回顾中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的作用:是通过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来提高表达效果,要求在说话时不仅要说得“对”,而且要说得“好”。

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其中“春天”是本体,“娃娃”是喻体。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这类比喻叫做暗喻。如:“母亲啊!你(本体)是 荷叶(喻体),我(本体)是 红莲(喻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这种比喻叫借喻。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练习1:下面各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作文指导修辞文采(学案)

作文复习之:

巧用修辞“亮”文章

高考《考试说明》关于“有文采”是这样描述的: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要做到文章“有文采”,就要摒弃枯燥乏味的信息语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阅读欣赏《踮起脚尖》和《永远的苏武》

踮起脚尖(议论文)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题记

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精彩!

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

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瞧: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把脚踮得老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作文指导修辞文采(教案)

2014年作文复习之:

巧用修辞“亮”文章

高考《考试说明》关于“有文采”是这样描述的: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要做到文章“有文采”,就要摒弃枯燥乏味的信息语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诗化语言。

阅读欣赏《踮起脚尖》和《永远的苏武》

踮起脚尖(议论文)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题记

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精彩!

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

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

瞧:那小女孩子,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把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易混修辞辨析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下册)

 易混修辞辨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

未完,继续阅读 >

《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考作文指导:善用修辞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