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文案
第1篇:《老山界》教学设计文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文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文案
助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师生共同赏析精彩语段,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3.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助学重点: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助学难点:文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助学安排:2课时
助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由《七律长征》导入本课。
二、学生自助: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熟读课文第二部分,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难”,学习红军精神。
三、合作探究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自读课文2—11小节,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红军对瑶民的关切和保护,以及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
3.说说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以时间的变化、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有何好处。
四、课堂巩固:熟读精彩段落,完成相关练习。
五、续助方案:熟读课文,整理笔记。
第2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1)读课文,找出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的段落,反复朗读。
▲(2)体会这些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段和一些精词妙句加以分析,体会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教师补助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
2.①像春蚕在咀嚼桑叶,②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③像山泉在呜咽,④像波涛在澎湃。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为什么不好?
3.结合有关语句体会句子含义,例如: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的“抢”字。
四、课堂巩固:背诵课文第23小节。
第2篇:《老山界》 教学设计
《老山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3.学习红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二、理解写“红军与瑶民攀谈”的作用。
作者一开始就简单地记叙了老山界的高,并且借红军队伍的走走停停,暗示行军的不易。接着,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共8个自然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情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从“我们”与瑶民攀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红军队伍是代表穷苦老百姓的利益的,这是红军队伍能够翻越老山界的思想基础。)
〔说明: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因为,表面上看,这一内容与红军战士爬山无多大联系;实质上,它能揭示红军这支队伍的性质是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三、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提问:这几段话生动地描写红军队伍星夜登山的壮观场面,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势之陡的?(文章写道:“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里,作者从仰视的角度极写山势的陡峭,试想:行军队伍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相接,分不出哪是火把,哪是星星,这样的山不正是高耸入云的山吗?作者并没有就此收笔,相反,他综合运用了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进一步凸现山之高、山之险:“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面对如此险绝高峻的大山,红军战士表现怎样?(红军战士登山时,士气高昂,表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面貌。)
指名朗读课文:“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提问:这一段里共有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啊!”这里,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这里写的是听觉感受,表达的仍然是山的高和险。红军战士半夜被冻醒之后,还能欣赏如此美好的景象,听到如此美好的声音,这不正体现出他们宽阔的胸怀、乐观的志趣吗?)
〔说明:重点理解课文中两处描写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两处描写,都能再现出山的高大和险峻,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点拨关键语句,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中心,教师可针对下列关键语句作些点拨。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说明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山高难爬,而且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时候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远远的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个句子说明什么?(这说明红军队伍还时刻要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是红军所面临的又一困难。)
〔说明:以上两处点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从多个方面写红军面临的困难,这些都反衬出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个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说明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课文结构特点
文中生动描写的作用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教材,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本设计对教材内容作了一些详略处理,取得了“长文短教”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老山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 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 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 朗诵带 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 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 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第3篇: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篇1: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课程名称:语文
设计者:申秀平单位(学校):
篇2:老山界教学设计
三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写法。
2、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乐观精神,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学法指导:默读和赏析相结合教学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律
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中的越城岭,也就是老山
第4篇:老山界教学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简介长征的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
第5篇: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简介长征的历史。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6篇:《老山界》教学设计7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山界》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难点)
3.长征的x传统及红x的x英雄主义精神和x乐观主义精神
4.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x的语段
二、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x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x什么样的精神?
(二)体会文章精x描写
1.重点读23段,对于半夜醒来的描写,试着从描写的顺序及运用的修辞方面来加以举例分析,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
第7篇: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
老山界
执教者:蔡秀平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
第8篇:《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