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高埗中心小学莫瑞侃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第2篇: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8页──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让学生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会画角。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间合作的精神,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建筑,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鸟巢图片)
生:鸟巢!(预设)
师:鸟巢的设计师利用一些直的、弯的线条进行排列和组合,从而设计出这样漂亮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线条,它们同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同样展示着线条的美!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线条的美。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线的王国,共同来了解这些有趣的线。(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认识线段
1.引出线段,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没错!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一样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就是靠它,孙悟空才能在取经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像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线段)
师:看!孙悟空现在把金箍棒变成3厘米长。如果让你用线段表示3厘米长的金箍棒,你会画吗?请在课堂练习本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认识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条线段,和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师板书:线段,并画一条线段)
生: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点。
师:同学们,线段上的这两个点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端点。(师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线段有2个端点,分别在起点和终点。
师:如果把第一排的学生看做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
生: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
师:从课件上我们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3cm,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
生:尺子或三角板来测量。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把一个端点对准0刻度线,另一个端点指向几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长。 师:所以线段是可以测量的,它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3.用字母表示线段
师:为了表述方便,可以把两个端点用字母A、B来表示,这条线段就叫做线段AB。
4.小结过渡
(二)认识射线
1.感知射线
师: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一端无限延伸) 请同学们根据金箍棒的变化,再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现在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看看又得到什么图形?
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谁来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射线)
师:这位同学和数学家想到一块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2.感知射线的特点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这条射线,小组讨论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师质疑:射线的端点是哪一个?B是端点吗?
生:不是,B只是射线上的一个点。
师:射线可以用端点A和射线上的另一点B来表示,叫做射线AB。(板书:射线AB)
(2)感知射线无限长
生:射线无限长,不可度量长度。
师:你是怎么判断射线无限长的?
生;因为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射线无限长。 师:我们再请课件来帮忙(播放课件)
师: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无法测量。(板书:无限,无法测量)
3.找生活中的射线
(三)认识直线
1.感知直线
师:同学们,瞧!现在孙悟空又给金箍棒下了什么命令呢?(课件演示:金箍棒向两端无限延伸)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在本子的中间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AB。接着请你像老师这样,把线段AB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图形了?
生动手延长线段AB。
师:同学们,像这样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直线。(板书:直线)
2.用字母表示直线
师: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AB,还可以用字母l表示直线,叫做直线l(师板书:直线AB或直线l)
3.认识直线的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生汇报:无端点或有2个端点;无限长;不可测量(师板书并打问号)
感知直线无端点
师:(手指着AB两个点)问,AB是端点吗?
生:不是,AB这两点只是直线上的两个点。所以直线没有端点。
(2)感知直线无限长
师:刚才同学说直线是无限长的,到底是正确的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把线段AB向两端延伸再延伸。告诉老师,可以延伸到什么地方? 生:本子的尽头。
师:再延伸出去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条线要延伸出本子,超过桌子,延伸出窗外,延伸出我们的学校,延伸出厦门市??
师:就这样不断地延伸再延伸,到底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没有尽头。
师: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孙悟空没有喊停,它就会无限延伸出去。当把一条线段向它的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很长很长,无法说明有多长。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无限长”。
师:既然直线无限长,哪有办法测量吗?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 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 (相同或不相同)。
(2)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 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xx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 134067 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 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第3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内容分析: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第4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学习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课程标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习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
第5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
第6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内容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涂一涂、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第7篇: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说看过。谁知道比赛的结果是谁赢了?一起说乌龟。为什么是乌龟赢了?生说:因为兔子睡了一觉。兔子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又要跟乌龟再比赛
第8篇: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