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说课稿

2022-10-27 08:14:0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地震说课稿自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

1.情境引情法:课始,学生观看地震录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2.品读感悟法:通过句子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读感悟,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课始,从地震视频中感受地震的可怕,课中,感悟父爱无

边。

2.自主探究法: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对词语的理解、对文本的点滴阅读感受。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并没有刻意写出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是我认为让学生感知地震的可怕,更有助于学生感悟父亲那高大伟岸的形象。

(二)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三).挖掘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如父子团聚后,你会由衷地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四).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这一环节,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画面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并升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情感。

七、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2篇:《地震》说课稿范文

《地震》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震》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四、说教学难点: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毛巾、木棒、课件等。

学生准备:毛巾、木棒。

接下来我谈谈我对本课教法、学法应用的认识。

六、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设计实验,由此推断地震成因。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教师讲解并补充学习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震;学生可以形象的感知地震这种自然灾害。

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地震进行合理的假设;课标中提出了引导学生猜想的重要性。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地震成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一定都了解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课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交流这两次地震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本环节安排五个小环节。

1.引导学生推断地震的成因

谈话:研究地震首先要研究地震的成因。同学们知道地震时,大地会剧烈地震动,这说明地下也有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小实验。

讲解:第一个实验: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观察。汇报实验结果。

经过挤压的毛巾,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地下岩层很像毛巾,也是一层层的,假如地下岩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你推断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汇报。

第二个实验: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汇报。

地下的岩层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岩层会被挤压断会带来什么结果?学生讨论、汇报。

2.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成因

讲解:(出示地震成因示意图)学生的难点在此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在1800多年前,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家监视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课件呈现)地震之前不寻常的现象。当看到这些现象时,有可能发生地震,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地震伤害。

4.联系学校地震演练,有效预防地震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电线着火、炉火倾倒,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5.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评价。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生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真谛。

(三)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本课收获。

2.教师小结,强调避震小常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地震》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读演结合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演,去解决问题,理解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议穿插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指导思想,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

①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

②说说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③课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小组长安排好组员的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再加以引导,特别关注中差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情感体验,增强语感。)

(三)展示交流,体会父子了不起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切入,灵活运用以下这四种方法:

⑴读一读,读出真情

课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通过抓住父亲动作描写,进行对比读、想像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读来凸现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读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艰辛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让学生还能读懂什么?通过“挖”与“掰”、“抱”、“拣”的动作对比演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辛。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涵,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实感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写,体会一位历尽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高大形象。

⑷议一议,议出信念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进行挖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3次,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小结写法,过渡引出。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使学生明白学习描写人物类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等方面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总结延伸,升华感情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小练笔:

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只有14个7岁的小伙伴,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让学生写在课前准备的爱心卡上,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写,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最后让小组内互评互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五)设计作业,阅读链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说课稿范文3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

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第3篇:五年级《地震》说课稿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地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安全教育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我选择《地震》这一篇进行说课。

针对本次活动,我将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

《地震》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一年级《我的安全我知道》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的第四篇课文。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1-3年级公共安全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本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地震自救小知识,掌握地震逃生方法。使学生遇到地震时,可以将灾难减少到最低限度。

学情:一年级学生从电视中知道地震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胁,但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地震的说课稿

地震的说课稿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地震的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五年级《地震》说课稿

五年级《地震》说课稿(共11篇)由网友 “嗯呀葵司”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地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五年级《地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安全教育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我选择《地震》这一篇进行说课。

针对本次活动,我将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

《地震》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一年级《我的安全我知道》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的第四篇课文。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1-3年级公共安全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本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地震自救小知识,掌握地震逃生方法。使学生遇到地震时,可以将灾难减少到最低限度。

学情:一年级学生从电视中知道地震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胁,但他们缺乏在地震中临“震”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地震的说课稿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地震的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接下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剧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我的电子教案的结构安排如下:(出示课件)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知识及危害。难点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因为我国刚刚经历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想—观察实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陌生的现象,直观的展示

未完,继续阅读 >

《地震的说课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地震的说课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