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第1篇: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网友来稿)
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王新彦226363
每逢作文,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缺乏生活,的确,学生蜗居校园,生活单调,信息闭塞,没有轰轰烈烈的所谓大事。其实,单调、平凡、琐碎、重复正是生活的原始形态,无论是谁,如果不是用心去读,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生活所感动,当然也找不到任何值得一写的东西来。同样面对乏味的学习生活,鲁迅先生却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今也涌现出一批学生作家。因此,我们觉得,学生首先不是缺乏生活,最主要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话题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的关系。不少考生茫然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的比例相当高,因此,这道作文题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是我觉得这道作文题至少有一点是成功的,这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事实上,任何一个乐于思考生活的学生对智子疑邻的道理都不会感到难以理解,学生应该不难找到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古语、成语、俗语,比方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穷窝”,“爱屋及乌”等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的诗外之功,就是说学生必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独立地思考生活,才是写作不竭的源泉。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把作文教学简单地看作文章学意义上的写作技巧训练,其结果不是导致学生的“失语”,就是导致学生的“妄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一类“新八股文”,结构上循规蹈矩,完整合理,其实空洞无物。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辞达而已矣”》)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思想)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当学生的语言表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野至文,这绝不仅仅是说明学生语言技能的进步,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在日渐细腻、成熟,一个作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不单单是会写,更主要的是善想。
面对生活,我们该引导学生作怎样的思考呢?作家梁晓声有这样一段辟的论述:“任何的社会现象、时代潮流、不管多么异态纷呈---要深受过中文教学熏陶的人那儿,无不首先是发生于人,作用于人,演变于人,结束于人的现象。而绝不仅仅是政治家眼中的政治现象、军事家眼中的军事现象、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现象,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现象,商人眼中的商业现象……”(《关于文学写作的“编造”》)这段话实际上是为我们思考生活指明了切入点,或者说是阐明了对生活作文学性思考的总原则。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精神,要把世间万象与人生百态联系起来,把“物”与“我”联系起来。“感思考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联系起来了,否则,“蝉噪”、“鸟鸣”何来“静”、“幽”之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联系起来了,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朱自清的《春》是联系起来了,因为春天是青春年少的写照……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还应该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诞生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一是因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二是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三是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伸出思维的触角。四是异中求同,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真谛。五是执果求因,从偶然中努力发现必然。六是平中见奇,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伟大和崇高。七是居正思反,睁大双眼看清庐山真面目。八是变换角度,欣赏人生的另一道风景。九是去掉陈见,带着陌生感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十是辩证分析,公正而不偏激地阐述自己眼中的世界。
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初学写作者常有一种幼稚误解,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基本技巧,其实这是比较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接受生活洞察力和感情个性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让他们领悟大师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想。
学生的感悟有可能是肤浅的、零碎的、片面的,因此,我们还要不断促成其升华。课堂交流中师生思想的碰撞,辩论会上学生间的唇枪舌箭,都是升华思想的有效渠道。事实也证明,学生并不缺乏思考的智慧,关键是我们要尊重他们思考的权利,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笔者曾经在学生中组织开展自创格言的训练,每堂课请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一条自创格言,并说出这一格言形成的过程,包括是什么触发了灵感的火花,后来又是怎样完善具体的表达形式。一段时间后对学生的自创格言进行评比。这一次活动的体会《自创格言--一种别开生面的写作训练》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94年第4期上。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体会到,每一位学生即使不能成为思想家,但是起码都可以成为一名清醒的思考者。
作者邮箱:lqzxwxy@163.com
第2篇:阅读教学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阅读教学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茆港同源学校 陈苹
摘要:课堂教学,应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 质疑解难 阅读技巧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为了在课程教材整体改革中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无论组织预习抑或讲解课文,我都努力启发学生质疑。对质疑多的学生给于鼓励表扬,久而久之,就有较多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能提出有相当深度的问题了。
例如,在教《毛主席在花山》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尾加上老人的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围绕这位同学的质疑,我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说明毛主席让人感到很亲切、很熟悉。有学生说,这说明毛主席能够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有的学生能够想到说,这说明了毛主席以及他所带领革命队伍已经深得民心,是一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的队伍。所以老人又似曾相似的感觉。这样的质疑讨论,使学生对这个细节理解更深刻,对文章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在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一结构表进行预习,正式上课时,有学生提出我的的结构表不科学。他们说,表中的结构与式样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属种关系,有的同学还指出,表中忽略了火攻和毒气攻、水攻时怎样通讯联系的统一性,对学生的这一些质疑,虽然是我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表扬了他们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肯定了他们看法的合理性。接着,我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画出了更合理的结构表。这样的质疑讨论,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就我的体会而言,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于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月光曲》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我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的画面。然后让生设疑,一些学生提出了“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样先让学生自行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再总结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联系已掌握的学法,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这样层层释疑,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差异,最终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 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第3篇:班主任要怎么引导学生学习
班主任要怎么引导学生学习
如果要求班主任门门精通,科科辅导,这是没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班主任应紧密配合各科教师,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至于每一科的学习方法,应由学生在各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下,自己去尝试去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如何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做为学习的心理因素,学习的需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必要认识和信念。有的学生为上大学而学,有的为家长而学,有的为取得好名次而学,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将这些近景动机转化为远景动机,并明确这两种动机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明白,一个人目标越远大,他的标准才会越高,在学习中,才会发挥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
二要注意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当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就会自觉的去砖研。因此,我们要通过
第4篇: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如今,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庞大的上网群体,网络已成为其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部分教师在对待学生上网的问题上,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而是消极地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劝阻和禁止,教师的这种陈旧的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道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体系。学校可多开展文明上网的专题宣传,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扩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引导学生上网学习。现在很多教育资源网站都有答疑功能,学生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线上的老师沟通,能让学生养成及时与老师沟通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