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学古诗》教后反思
第1篇:《英英学古诗》教后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后反思
《英英学古诗》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静夜思》这首诗,入学前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背,而且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有人问起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时,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面面相觑。我再让小朋友背诵这首诗时,趁机问: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说这首诗的意思?请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还让小朋友把诗意抄下来,再配上自己所理解的插图,效果很好。
在第三课的教学中,我把之前打算补充给小朋友的两首思乡古诗改成了《关山月》。考虑到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的诗,被后人称为“诗仙”,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人,更为了以后学习他的其他古诗做铺垫,我先让孩子们课前自己搜集了一些,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他们很感兴趣。我还要求孩子们就《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古诗背完后,再读读后面的解释,也算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吧。
第2篇: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三个生字“英、思”,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培养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英英学古诗》。课文里的生字词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2、英英知道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想)那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细细的品一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二)学习《静夜思》。
1、多媒体出示诗题 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思念”的意思,静夜思的意思就是说在宁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
(3)外面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又圆又大)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这么大?(中秋-----)
(4)中秋节的月亮圆又亮,马上中秋节要到了,同学们说说你们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5)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6)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外可以打电话回家,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可以看电视,等等。可是在诗人李白生活的的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的。中秋佳节,和朋友、亲人在一起说话聊天,吃月饼,共赏这明亮的月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李白却远离家乡,窗外的月色那么皎洁。同学们想想看,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出示古诗内容:
(1)一共几句话?(两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丛书中找出英英的答案。(①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英英怎么会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地上霜这里为什么加上的“疑是”这个词?“疑是”这个词英英是怎么解释的?
△ “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既然是“举头”,那为什么又要“低头”思故乡啊?(无心再看下去,不忍看月,睹月愈发思乡,怕承受不住,可见思乡之情之深沉。)
△ 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诗人望月望得好好地,怎么突然思起乡来了?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李白的心里面的想法,能够体会到他的感情的同时,同学们又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李白(王白、张白、孔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①《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②“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③“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四)总结
1、怎样才真正学会了一首诗?(会背、知道作者、知道意思、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2、课后找一首思乡的古诗,按照四个标准自己学习。
(五)学习生字
学习两个生字:“英” “ 思”
1、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六、唱歌谣
《静夜思》(课件演示)
教学反思:《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3篇: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3)会读本课生字。识字记形。(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较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清理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英英三次,奶奶二次)每次个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
第4篇: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
第5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这节课学的是《英英学古诗》一课。这一课时苏教版特有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这类课文,这节课又是进行的第一课时,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对于第一课时的上法基本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无非就是倒入新课、读读课文、认认生字、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把课文读通顺。总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也就信心十足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即欢快又平静。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溪停止了流淌:有些孩子停止了读书,开始了小动作;还在读的也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怎么回事?我有些疑惑。仔细想一想,我明白了。这篇课文既不是描写了优美神奇的景色,也不是讲的活泼有趣的故事,所以学生们不是那么感兴趣。再加上第一课时的模式他们都很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的话,孩子对课文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就不可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标
第6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经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本课的学习既要重视古诗的学习,也要注意对话形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弄懂诗意,同时也体会角色的情感,读好英英与奶奶的对话。因此我抓住了“对话”这一文本形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在“背古诗、说内容、讲作者”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由插图入手,引出课文,学生分组自学生字新词,并以小组形式汇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充分展示出了小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之后进入初读部分,我以“英英是怎样学古诗的
第7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学期,我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如何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呢?为此,我在学科吧课件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下面是我教《英英学古诗》一课中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精神与诵读经典诗文的基本原则是“不求甚解,须知大意”的指导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学本课,我注意在诵读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例如: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课文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利用第二幅图,配上清幽的音乐,教师用充满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
第8篇:《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平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