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2022-11-02 08:13:3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成书年代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

①黄帝时代;②战国时期;③秦汉之际;④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

宋·林亿囿于《黄帝内经》文字中有“黄帝曰”三字而认为黄帝所作。他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黄帝“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根据黄帝时代的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水平,不可能达到《内经》这样的造诣,因此,林亿之说纯属臆测。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故宋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如程颖在《二程全书》中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清·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也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轩岐之书,这里即指《内经》。

认为《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学者,如宋·司马光《传家集·与范累仁第四书》中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又如明·方孝儒《逊志斋集·读三坟书》也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家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

认为《内经》出于汉人之作的,如明·顾从德在《重雕素问序》中说:《内经》“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人遂似汉人语。”又如明·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说:“《素问》文非上古,……以为淮南王之作。”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经考证亦认为“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间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著无疑。”

明·吕复的观点比较客观,他在《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中指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例如,根据古今学者研究,《内经·素问》的内容可分为主体内容、运气七篇、遗篇等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成编可能在西汉或东汉以前,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根据“先师张公秘本”增补,第三部分遗篇为宋刘温舒补人。又如,从《内经》对时间概念的不同表述可推测有关篇章成编于不同时期。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的“平旦”、“下哺”、‘旧跌”、“夜半”、‘旧出”等乃属先秦人习惯。《素问。脉解》中以寅月为岁首,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以年)以后,在此以前的颛顼历以亥月为正月。至于甲子纪年方式为汉以后的发明。也有学者从《内经》中的文字音韵上考察证实其内容非成编于一时一人之手。

那么,该如何确定《内经》的成书年代呢?〈〈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它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为“医经七家”。而《汉书·艺文志》乃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艺文志》(此书已亡佚)摘编而成。《七略》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32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据此证明,《内经》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32年,即西汉末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不仅为名医扁鹊、仓公作传,而且记述了《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揣度》《阴阳外变》等一批医学著作。但未见((内经》书名,而上述古医籍曾经被《内经》所引证。《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不至于被阅历丰富、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疏漏。据此分析,说明《内经》的成书当在《史记》成编之后,据史学家考证,《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以一公元前91年)撰成。因此,推测《内经》的成书时间应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内。

根据上述分析及近人多方考证,可以认为《内经》不是一个时代,一滚地方的医学成就,它的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二、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黄帝”是不是《内经》的作者?关于“黄帝”有两个传说:一说“黄帝”是一个有道明君,例如《辞海》中说:“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故又称为“轩辕黄帝”,现陕西省尚留有“黄帝陵”的建址。但近时有学者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认为,黄帝其人其事不可能是事实,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疑。研究发现黄帝不仅不是人,而是一种图腾,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另一种传说,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这个氏族原先居住在我国西北方,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琢鹿(今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到春秋时代这个氏族又称之谓“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祖先,正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学者,为了体现学有根本,将著作冠以“黄帝”以取重,并成为一种时尚。正如《淮南》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据此说明《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黄帝”所著。其他如道家有《黄帝说》、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五行家有《黄帝阴阳》、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等等,不胜枚举。

《内经》的“经”,是经典的意思。查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经”的含义:“常也,法也,径也。”这里的“经”,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法则,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典范,也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必由门径。大凡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被称为“经”的还有《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等,均可以说是医学的规范,凡业医者必须学习和遵循。

《内经》的“内”,是与“外”相对而言的。历代文献中以“内”、“外”命篇者不乏其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七家中就有《黄帝外经》等。可惜上述典籍除《内经》尚存外,其余均已亡佚,无从查考。书名分内、外并无多大深意,无非是上下篇或姐妹篇的意思。也有人说《内经》是讨论基本知识的,《外经》是论述医疗技术的,但这仅仅是推测而已,无法确切考证。

现存《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二书内容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浑然一体。

《素问》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如梁代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宋代林亿对此说的评价是“义未甚明”。他的解释是:“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病擦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赞同此说,但细究其义,十分牵强。马漪《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持此说:“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古人名书尚质,不求深奥难懂,因此,把黄帝与岐伯等人平素互相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这一说法比较符合情理。

《灵枢》的含义也有分歧,如明代马漪说:“医无人门,术难精诣……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此说多少有望文生义之嫌。张介宾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也较勉强。经前人考证,“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王冰热衷于道家,自起道号“启玄子”,他把《道藏》中的《玉枢》、《神枢》、《灵轴》等名称,加以改造,因有“灵枢”之名,其含义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至于《内经》的作者,在分析成书年代时已经谈到,《内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也非出于一人之手,称“黄帝”仅是托名,它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医家的论文汇编。

三、沿革

经考证,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但当时未确切指出《内经》就是《素问》《灵枢》。而认定《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两部分的是晋代皇甫谧。他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他在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仇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至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对《素问》注释训解,全氏注《素问》时,只存八卷,第七卷已佚。全元起是《素问》最早的注家,但全氏注本在宋以后亦亡佚。至隋朝有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保存了唐王冰改动之前的《内经》原文。可惜的是,杨氏本自宋元后已残缺不全。及唐,王冰鉴于《素问》“世本纸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于是将其内容讹误处,经过分合增删,校勘整理分成二十四卷。至宋代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经高保衡、林亿等对《素问》作了较全面的校正。现在通行的《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而流传至今。

《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代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至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始名《针经》。考《针经》之名,取自其首篇《九针十二原》中“先立针经”语。皇甫氏撰《针灸甲乙经》时,曾取材于《针经》,而收集《针灸甲乙经》中的许多文字,与今天所见《灵枢》相同,可以证明《针经》即《灵枢》。《灵枢》之名,始见于唐王冰叙《素问》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然而他在《素问》的有关引文中,将《灵枢》与《针经》混称。故林亿在《新校正》中说:“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宋·艺文志》分别载有“《黄帝灵枢经》九卷”、“《黄帝针经》九卷”。据此说明,唐宋时期两书是并存的。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哲宗随即下诏颁发天下使此书复行于世。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绍兴乙亥年(n55年),史裕“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刊行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之慢呼吸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但对上班族来说,慢养生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第2篇:单位制沿革

单位制沿革

长度单位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方便,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势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形状最坚固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

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

-10波长等于 y=6438.4696×10米.

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86 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

“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9 这个基准的精确度相当高,相对误差不超过4×10,相当于在1千米长度测量中不差4毫米.

但是原子光谱的波长太短,又难免受电流、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复现的精确度仍受限制.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80年代,用激光测真空中的光速c,得c=299792458米/秒. 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新的米定义有重大科学意义.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精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精确度.

质量单位

古代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情况相似,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在波斯用卡拉萨(Karasha)作质量的单位,约合0.834千克,埃及用格德特(gedet),约合9.33克.

我国秦代度量衡制度中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与现代国际单位制比较,1斤约合0.256千克.

英制中以磅(pound),盎司(ounce),打兰(dram),格令(grain)作单位:1磅=16盎司=265打兰=7000格令

不列颠帝国曾用纯铂制成磅原器,它是高约1.35英寸,直径1.15英寸的纯铂圆柱体.

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

1799年法国在制作铂质米原器的同时,也制成了铂质千克基准,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后来发现这个基准并不准确地等于1立方分米最大密度纯水的质量,而是等于1.000028立方分米.于是在1875年米制公约会议之后,也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制成千克原器,一共做了三个,经与巴黎档案局保存的铂质千克原器比对,选定其中之一作为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被国际计量局的专家们非常仔细地保存在特殊的地点,用三层玻璃罩好,最外一层玻璃罩里抽成半真空,以防空气和杂质进入.随后又复制了四十个铂铱合金圆柱体,经过与国际千克原器比对后,分发给各会员国作为国家基准.跟米原器一样,千克原器也要进行周期性的检定,以确保质量基准的稳定可靠.

时间单位

在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以天空中发生的现象为最明显,也最有规律,所以很自然地时间的量度以地球自转的周期作为基准,这就是所谓的太阳日.1秒=1/86400平太阳日.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并不均匀也不稳定,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确认,把时间基准改为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为依据,即:把秒定义为在1900年地球绕太阳沿轨道运动一周所需时间的1/31556925.9747.这一数据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精确度,是因为这个结果是通过为期数年的一系列天文观测获得的.

然而根据这个定义很难对秒本身进行直接比较.正好在这期间,时间和频率的测量技术有了很大发展,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重新规定了时间单位的定义:“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温标

现在通用的国际单位制中温度以开尔文(K)表示,这个温度单位也是基本单位.严格说来,温度单位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温标问题.热学发展史中出现过华氏温标、列式温示、兰氏温标、摄氏温标、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等.热力学温标是1848年开尔文首先提出的,由热力学温标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具有最严格的科学意义.其余几种都属于经验温标,其共同特点是人为选择某一特定的温度计和若干温度固定点来定义温标,因此缺乏客观标准.这些经验温标已成为历史,但跟现代的温标仍有一些渊源关系.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民间流行.

列氏温标由列奥缪尔(R.A.F.Reaumur)于1730年提出,规定水的冰点为零度,水的沸点为80度.列氏温标在德国曾一度流行.

兰氏温标由英国人兰金(Rankine)提出,其定义为tR=tF+459.67 实际上兰氏温度是以绝对零度为计算起点的华氏温度,以0R表示之.现在科技界已很少采用.

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A.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他原来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度,水的冰点为100度.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Christian)把两个标度倒过来,就成了现在通用的标度.

以气体温度计标定温度所构成的气体温标最接近热力学温标.由于气体温度计的复现性较差,国际间又协议定出国际实用温标,以统一国际间的温度量值,国际实用温标几经变革,为此定出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热力学温度.

早在188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曾决定采用定容氢气体温度计作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础.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作为温标的内插仪器,并规定在氧的凝固点(-182.97摄氏度)到金凝固点(1063摄氏度)之间确定一系列可重复的温度或固定点.

1948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实用温标作了若干重要修订.例如,以金融点代替金凝固点;以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代替维恩定律;引用更精确的常数值;计算公式更为精确;光测高温计的测量限值扩大等等.

1960年又增加了一条重要修订,即把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规定其绝对温度值为273.16(精确),以代替原来水冰点温度为0.00摄氏度(精确)之规定.而水的冰点根据实测,应为273.1500±0.0001K.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是温度计量的一大进步,因为这可以避免世界各地因冰点变动而出现温度计量的差异. 1968年对国际实用温标又作了一次修订,代号为IPTS-68.其特点是采用了有关热力学的最新成就,使国际实用温标更接近热力学温标.这一次还规定以符号K表示绝对温度,取消原来的符号(K),并规定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标的绝对温度单位精确相等,摄氏温度t=绝对温度T-273.15(精确).

1975年和1976年分别对IPTS-68作了修订和补充,把温度范围的下限由13.8K扩大到0.5K.

但还是出现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IPTS-68在某些温区与国际单位制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偏差甚大.

198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推荐,第十八届国际计量大会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重新修订的国际温标,这一次取名为1990年国际温标,代号为ITS-90,取消了“实用”二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温标已经相当接近于热力学温标.和IPTS-68相比较,100摄氏度时偏低0.026摄氏度,即标准状态下水的沸点已不再是100摄氏度,而是99.974摄氏度.

显然,ITS-90的实施会给精密温度计量带来好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标志.

第3篇:执勤沿革

沿

武警XXX中队

XXXX年一月

沿

一、基本情况

清末,XXX监狱由典史署管辖。民国初期,改由监狱署主管。民国17年(1929)1月,始设XXX看守所,属X政府管理,所址在城内下司巷萧五庙。民国19年1月,监狱、看守所一并移交地方法院管理。民国30年4月萧五庙被日机炸毁,X看守所移至下市街关帝庙,民国31年7月,县城沦陷,看守所迁至南区农村,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关帝庙。

1949年5月下旬,XXX人民政府设看守所,地址关帝庙,7月,看守所划归公安局管辖。1950年10月,X公安局在下市街吕氏七世祠另建看守所,原看守所归司法科使用,1951年7月1日,县人民法院(前司法科)看守所移交公安局管理。此时,设看守所2处,各配看守长1名,看守员1名。1952年1月,2处看守所均移至城隍身里厅。1962年8月,吕氏七世祠重建监所7间,将城隍庙边的临时看守所移至吕氏七世祠。1972年11月,经县革委会批准,新建水泥混合土监所1座,计投资5万元,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74年春,吕氏七世祠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典当沿革

从现有历史文献来看,典当一词最早记载于南宋范晔的《后汉书·刘虞传》一书。中国典当发展史可概括为:初见萌发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入俗于大唐五库,立行于南北两宋,兴盛于明清两朝,衰落于清末民初,复兴于当代改革。

传统典当, 是出当人因资金需要, 而将自己的动产向当铺(现称典当行)出当, 当铺经估价和同出当人议定当价后, 将当金付给出当人并占有当物进行保管, 出当人到期不赎回或不续当时, 即成“绝当”。当物直接归当铺所有。承当人即典当行对当物在占有期间负有妥善保管的义务, 无使用、收益的权利。出当人在回赎时, 除清偿当金外, 还必须支付当金的利息和管理费用。

《典当行管理办法》, 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由动产延伸至不动产、财产权利后, 房产典当迅速成为大型典当行的主要典当业务。

房产典当, 是指房产出当人在一定期限内, 将其所有的房产向典当行出当获取当金, 并办理房产典当登记, 到期归还当金, 并支付利息, 注销登记, 到期不赎当或不续当, 视为绝当。

依照新5办法6的规定和典当实践, 房产承当人即经营房

未完,继续阅读 >

《《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