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第1篇: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希望你会喜欢!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大体上应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例如,吴先生。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郗老师。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例如,杨公、夏老。
二是近亲性称呼。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例如,老高、小陈。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例如,同志、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例如,市长先生。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例如,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例如,谢尔盖神父。
三是神职加上先生。例如,传教士先生。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例如,里奈博士先生。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
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职场称呼礼仪常识与注意事项:
1.介绍自己
在职场社交活动中,如果想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没有人引见,可以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把自己介绍给对方。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要兼顾实际需要、所处场景,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要“千人一面”。有时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同名人的姓氏或是常用名词相结合,以增强别人的记忆。
比如,姓名是“周英”的,就可以介绍为:周的“周”,英雄的“英”。但如果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介绍别人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如果介绍对象双方的年龄、职务相当,异性就要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即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对于同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把和你熟悉的介绍给和你不熟悉的;介绍双方职务有高有低的时候,就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介绍等。
为别人介绍之前不仅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在开始介绍时再打一下招呼,不要上去开口即讲,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当介绍者询问是不是要有意认识某人时,不要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要委婉说明原因。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你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都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彼此问候一下对方,也可以互递名片,作为联络方式。
不论是给别人做介绍还是自我介绍,被介绍双方态度都应谦和、友好、不卑不亢,切忌傲慢无礼或畏畏缩缩。
职场上该警惕的眼部小动作瞪眼──每个人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都十分可爱,如果你对他不满,这种目光会让他产生更大的敌意;如果你只是想强烈地表达你的情绪,这种眼神则太过夸张,有时还会显得有点呆。
盯──不管有意无意,盯着对方都是不礼貌的。这种目光会引起对方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容易造成误会,让对方产生压力,有受到侮辱甚至挑衅的感觉。
眯眼──眯着眼睛看人,除了让人产生你是否眼镜度数不够的疑问外,不表示你想隐藏自己的心理而窥视他人,让人误会你在打什么小算盘。另外,对异性眯起眼睛,还眨两下眼皮,是一种调情的动作,可是OFFICE的大忌。
斜视──从眼角把目光投向别人,传递的是一种漠然、漠视和漫不经心甚至是轻蔑的情绪,十分不友好。
称呼礼仪常识: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称呼问候完的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第2篇:称呼礼仪常识
称呼礼仪常识
礼仪是一种用来确定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往往传达一种情绪,如信任,尊重,臣服,祝贺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称呼礼仪常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称呼礼仪常识1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称呼别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要了解并尊重当地风俗。
第四,要尊重个人习惯。
以上四条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场合,常规性称呼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它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活动中使用的。如“李局长”、“王总经理”、“刘董事长”等等。
第二、技术职称。如“李总工程师”、“王会计师”等。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说话算数的。
第三,学术头衔。这跟技术职称不完全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
第四,行业称呼。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可采用行业称呼。
第五,泛尊称。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务、职称、行业)时可采用泛尊称。
此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爱称,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人家,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阿姨。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有一些称呼是不能够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第一,无称呼。就是不称呼别人就没头没脑地跟人家搭讪、谈话。这种做法要么令人不满,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的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床号“十一床”、服务行业称呼顾客几号、“下一个”等等,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第三,易于引起误会的称呼。因为习俗、关系、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切勿使用。比如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区,就不适用了。
第四,地方性称呼。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等。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就是“打工仔”。
第五,不适当的简称。比如叫“王局(长)”、“李处(长)”一般不易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易产生误会。
此外,在称呼他人时还要避免误读,如将仇(qiu)读成(chou)等、过时的称呼(如将官员称为“老爷”、“大人”等)、绰号(如“拐子”、“罗锅”、“四眼”等)等等。
总之,称呼是交际之始,交际之先。慎用称呼、巧用称呼、善用称呼,将使你赢得别人的好感,将有助于你的人际沟通自此开始顺畅地进行。
职场称呼礼仪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3)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称呼礼仪常识2
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恰当的称呼,体现自身教养和对对方的尊敬,是社交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入乡随俗。称呼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具有“交际语言先行官”的美誉。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深感愉快和亲切,易于交流双方的情感。因此,称呼使用得当与否,将决定社交成功与否。
1.称呼分类
在职场中,称呼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类:
【职务类称呼】
在职场中最好以职务相称,如林处长、臧厅长、杨总、李经理、石主管等。
【学术类称呼】
学术类称呼如吴教授、姜博士、怀老师等。
【泛尊称】
泛尊称如金先生、郭女士、拓小姐等。
【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对方姓名时,可以称其全姓名,如张三、李四,比较庄严、严肃。
2、称呼礼仪规范
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3.注意要点
职场中称呼礼仪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称呼他人时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第二,很多人有多种不同的职务,称呼时应以双方的关系为优,如是普通关系,则称呼学术职称更好;
第三,对于“小姐”的称呼,有人容易误解,应慎用;
第四,在进行自我介绍或称呼他人时,应放慢语速,咬字清晰,避免出现尴尬;
第五,在工作场合中,一般以职务称呼为宜,无须太过谦虚。
第六,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第七,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第八,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4、商务会面中不适当的称呼
1.无称呼。在商务活动中不称呼对方,就直接开始谈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2.地方性称呼。有些称呼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而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3.不适当的俗称。有些称呼不适宜正式商务场合,切勿使用。“兄弟”、“哥们”等称呼,会显得使用这种称呼的人档次不高,缺乏修养。
称呼礼仪常识3
一、职场中的称呼礼仪
在工作中上,彼此之间的称呼有其特殊兴。总的要求,是庄重、正式、规范。
1、 职务兴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1)仅称职务。例如:“部长”、“经理”、“主任”,等等。
(2)职务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总理”、“隋处长”、“马委员”,等等。
(3)职务之前加上姓名,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
2、 职称兴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以职称相称,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1)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等。
(2)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钱编审”、“孙研究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加以约定俗成的简化,例如,“吴工程师”简称为“吴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限。
(3)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安文教授”、“杜锦华主任医师”、“郭雷主任编辑”,等等。
3、 学衔兴称呼
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其权威兴,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
称呼学衔,也有四种情况使用最多。它们分别是:
(1)仅称学衔。例如:“博士”。
(2)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杨博士”。
(3)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劳静博士”。
(4)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史学博士周燕”、“工学硕士郑伟”,“法学学士李丽珍”,等等。此种称呼最为正式。
4、 行业兴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它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
(1)称呼职业
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警察称为“警官”,将会计师称为“会计”,将医生称为“医生”或“大夫”,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2)称呼“小姐”、“女士”、“先生”
对商界、服务业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兴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确其婚否者则称“女士”。在公司、外企、宾馆、商店、餐馆、歌厅、酒吧、交通行业,此种称呼极其通行。在此种称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
5、姓名兴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1)直呼姓名。
(2)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
(3)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兴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二、称呼的禁忌
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这样,会失敬于人。
1、使用错误的'称呼
使用错误的称呼,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比如“郇”、“查”、“盖”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要避免犯此错误,要作好先期准备,必要时,虚心请教。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兴,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比方说,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彼此之间互称“公民”。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全盘照搬过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兴,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更为“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学生喜欢互称为“同学”,军人经常互称“战友”,工人可以称为“师傅”,道士、和尚可以称为“出家人”,这并无可厚非。但以此去称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亲近,没准还会不为对方领情,反而产生被贬低的感觉。
5、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例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带有明显的社会人员的风格。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伦不类。
6、使用绰号作为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至于一些对对方具有侮辱兴质的绰号,例如,“北佬”、“阿乡”、“鬼子”、“鬼妹”、“拐子”、“秃子”、“罗锅”、“四眼”、“肥肥”、“傻大个”、“柴禾妞”、“北极熊”、“黑哥们”、“麻杆儿”,等等,则更应当免开尊口。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而不容他人对此进行任何形式的轻践。
称呼礼仪常识4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所发展到的具体程度。
职场商务人员在正式场合所使用的称呼,主要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称呼正规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所使用的称呼自有其特殊性。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
1.称呼行政职务。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2.称呼技术职称。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以示对其敬意有加。
3.称呼职业名称。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
4.称呼通行尊称。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诸如“同志”、“先生”等,都属于通行尊称。不过,其具体适用对象也存在差别。
5.称呼对方姓名。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以示关系亲近。但对尊长、外人,显然不可如此。
(二)称呼之忌
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职场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
1.庸俗的称呼。职场人员在正式场合假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2.他人的绰号。在任何情况下,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3.地域性称呼。有些称呼,诸如,“师傅”、“小鬼”等,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宜不分对象地滥用。
4.简化性称呼。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第3篇: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
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下面是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欢迎阅读了解。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
第4篇:办公室礼仪常识
办公室礼仪常识((共9篇))由网友 “宵行”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办公室礼仪常识,希望大家喜欢!
篇1:办公室礼仪常识
遵循一些礼仪规范,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会使你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使你的事业蒸蒸日上哦。
办公桌的礼貌
我们办公室有十张办公桌,情形却大不一样。
只有一两张是整洁的,其他都是惨不忍睹。
我一看到凌乱的办公桌,就对这个桌子的主人打了折扣。
所以奉劝大家,保持办公桌的清洁是一种礼貌。
想说说在办公室里用餐的事,使用一次性餐具,最好吃完立刻扔掉,不要长时间摆在桌子或茶几上。
如果突然有事情了,也记得礼貌地请同事代劳。
容易被忽略的是饮料罐,只要是开了口的,长时间摆在桌上总有损办公室雅观。
如茶水想等会儿再喝,最好把它藏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吃起来乱溅以及声音很响的食物最好不吃,会影响他人。
食物掉在地上,最好马上捡起扔掉。
餐后将桌面和地面打扫一下,是必须做的事情。
有强烈味道的食品,尽量不要带到办公室。
即使你喜欢,也会有人不习惯的。
而且其气味会弥散在办公室里,这是很损害办公环境和公司的形象
第5篇:办公室礼仪常识
办公室礼仪常识
办公室是一个处理公司业务的场所,办公室的礼仪不仅是对同事的尊重和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礼貌待人的最直接表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办公室礼仪常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办公室礼仪常识1
电话礼仪
在接听电话时你所代表的公司而不是个人,所以不仅要言语文明、音调适中,更要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微笑。同时,也不要忘记每一个重要的电话都要做详细的电话记录,包括来电话的时间,来电话的公司及联系人,通话内容等,这样才能为将来开展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介绍礼仪
介绍的礼节是行为大方得体。介绍的原则是将级别低的介绍给级别高的;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男性介绍给女性,将本国人介绍给外国人。
握手的礼仪
愉快的握手是坚定有力,这能体现你的信心和热情,但不宜太用力且时间不家过长,几秒钟即可。如果你的手脏或者很凉或者有水、汗,不宜与人握手,只要主动向对方说明不握手的原因就可以了。女士应该主动与对方握手,同时不要戴手套握手。另外,不要在嚼着口香糖的情况下与别
第6篇:称呼礼仪
1.正确、适当的称呼。它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务必注意:一是要合乎常规,二是要入乡随俗这两点。
另外,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细心掌握,认真区别。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相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比如张经理、李局长。
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显得千差万别。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呼职务(对军界人士,可以以军衔相称),二是对地位较高的称呼“阁下”。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为称呼。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对于关系密切的,不论辈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