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为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发展工作,2010年暑假,我对所在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做了实地调查,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村下发了调查问卷。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从而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也容易养成孤僻、任性和自私自利的性格。这种情况下的少年儿童,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如孤僻、任性、冒险、参与抢劫、打架斗殴、离校(家)出走、乃至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习情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由于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帮助,并且在这个年龄段本身就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较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同时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学困生,对他们的教学态度不是很认真。而留守儿童自身对学习和生活也缺乏热情、进取心、自学性不强,有厌学情绪且成绩起伏性较大,成绩不够稳定,时常有拖拉作业、逃课等现象发生。
(三)越轨犯罪行为增多
中国社会目前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大部分农村儿童的家长长期进城务工,使孩子们缺少家长的教育指导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孩子们在认识社会和判断对错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缺乏正确价值判断的留守儿童很容易接受一些社会中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四)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农村中小学学生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多数由祖辈监护,或由其他亲友监护,由于这些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一般只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更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则往往被忽视,这就使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同时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使留守儿童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隐患。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单纯的亲子分离,而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失调。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但由于
他们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加上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对孩子关爱的缺失。另外由于受“读书无用论”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对送子女读书并不积极,一些学生甚至把读书当作一种约束和负担。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
(二)学校教育的无奈
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办法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同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些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
(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很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农村中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读书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较大,即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后,其家庭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加上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和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学生辍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四)乡村社会混乱
近年来,乡村治理秩序越来越由以往被主流所排斥的“混混”所控制,这种力量本身并不是黑社会,但却日益破坏乡村的正常秩序,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媒体要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当前,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大多数停留在其种种不良的表现上,一提到留守儿童就会想到他们与其他儿童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劣势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专家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有部分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立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媒体不仅要宣传留守儿童的不良表现以引起社会的关注,更
要宣传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的种种动人事迹,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学校要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尤其应该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
再次,重视教育的理论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向他们解释生活的道理,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提高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四)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倾斜,使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其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新农村建
设要建一种经济成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却相对较高的乡土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农村能否长期稳定,城乡能否良性互动,中国现代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关键。
最后,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功能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当前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县,“留守儿童”为我县“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
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父文秘杂烩网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文秘杂烩网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我县就曾经发生过“留守”女孩被诱奸的案件。
(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学生阶段。这些身为学生家长背井离乡的农民带子女到打工地上学的很少。因为撇开在外地上学的高费用和种种关卡问题不说,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好几个工种,有的由于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当地经济环境等问题,每年中途要返乡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四处“流浪”。于是,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
刀坝乡是印江的贫困乡,也是鄂南打工大乡,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10000人。我对刀坝乡兰克学点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42%,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2.2%,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5%,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0.8%。这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现象。有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近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在不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怎么写才逻辑紧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 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
第7篇:假期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思考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打工已经成为农民脱
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农民工们带回一摞摞钞票的时候,农村随之也产生了一个新兴人群----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学习成绩差。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低下,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因为长辈、亲人要从事大量的劳动而且自身的文化程度又普遍更低,没有时间更没有能力来辅导他们。所以,就总体学习水平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家庭的孩子。
2、心里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长期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引导,在遇到矛盾、挫折时只能自己扛。因此,导致了自尊心过强、内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有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对父母产生了怨恨情绪,并将这种情绪扩大到别人身上。
3、安全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在学校及生活中常常受到其他同学及他人的欺负,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他们到底生活地怎样呢?
因为我自己本身住在湖北荆州的农村,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现在我弟弟也时不时的处于留守儿童状态,由爷爷照顾。我们村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这个情况。这个寒假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和孤儿的数量都相当多。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一半多;无人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占了大约百分之三十。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