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第1篇: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方面,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件的设计能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促学。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三、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了练习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鼓励个性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第2篇: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方面,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得(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例如,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件的设计能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促学。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三、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学数学。” 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了练习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鼓励个性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第3篇: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研究》方案
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田洪岩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体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而能否构建和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体制,就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因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最终教育出来的孩子仍然存在极大的不同。
传统的学生评价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以单一的分数一统天下,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圈,将学生的发展与考试的分数捆绑了起来,这样做来无疑是严重阻碍了不同层次学生自然发展。久而久之,考试分数在前的孩子被尊称为“优生”,考试分数在后面的则被戴上“后进生”,甚至“差生”的帽子。渐渐地,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快乐,
第4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努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诸城经济开发区小学 周桂莲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努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这是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它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毫无疑问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成效的作用?我在努力思考着,我在不断探索中,也有了一些收获。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并实行分层次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等措施,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一)、全面了解学生,是实现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教育、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熟识每一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做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根据学生不同资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