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的寓言故事

2022-11-21 08:37:5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认识与实践的寓言故事

认识与实践的寓言故事

导语:人的认识来来源于实践,而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认识与实践的寓言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两小儿辩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两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谁是谁非了。孔子只好哑口无言。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进行辩证思维。

2、狼和山羊

狼看见山羊在悬崖上吃草,无法去捉他,便劝他到下面来,免得不小心摔下来。狼还说,他身边就是草地,草很鲜嫩。山羊回答道:“可是,你不是叫我去吃草,而是你自己需要吃的。”

3、狼和牧人

狼尾随着羊群,没有作恶。牧人起初像防备敌人一样防备他,提心吊胆地保护着羊。狼总是跟着走,也没抢什么,这时,牧人便以为他是一只守卫的狗,而不是一只阴险的狼了。后来,牧人有事进城,把羊交给狼就走了。狼乘机猛扑过去,把大部分羊咬死了。牧人回来,看见很多羊被咬死了,说道:“我这是活该,为什么把羊托付给狼呢?”

4、狼和羊

狼被狗咬,受了重伤,倒在地上。他正缺少吃的,看见一只羊,便求他到附近的河里给他弄点水来。狼说:“只要你给我弄喝的,我就能给自己弄吃的。”羊回答道:“要是我给你送喝的,你就会拿我当吃的了。”

5、卖卜者

卖卜者坐在市场里骗钱。忽然有人走到他面前告诉他,他家的门被人撬开,里面的东西都被偷走了。卖卜者惊慌失措,跳起来,唉声叹气地跑回去察看发生的事情。一个在场的人见了,说道:“朋友,你说你能预知别人的祸福,怎么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预卜到呢?”

6、老鼠和黄鼠狼

老鼠同黄鼠狼作战,总是吃败仗。老鼠聚到一处商量,认为他们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将领,于是举手表决,选出几只老鼠担任将领。这些将领想要显得与众不同,便做了一些角绑在自己头上。战事再起,结果,老鼠又败下阵来。别的老鼠逃到洞口,都很容易地钻进去了,只有那些将领,因为有角,进不去,全都被黄鼠狼捉住吃掉了。

7、狮子和老鼠

狮子正在睡觉,一只老鼠爬到他身上。狮子站起来把他捉住,想一口吞下去。老鼠恳求狮子放了他,说如果能够不死,必定报恩。狮子一笑,把老鼠放了。不久以后,老鼠真的报恩把狮子救了。原来狮子被猎人捉住,用绳子绑在树上,那只老鼠听见狮子叫苦,就去咬断绳子,把狮子解放了。老鼠对狮子说:“当时你曾笑话我,不指望从我这儿得到报答;如今你就知道了,老鼠也是能报恩的。”

8、老鼠开会

一群老鼠开会,讨论怎样通知大家猫来了。在许多策略中,最受欢迎的,是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老鼠听见铃声,可以在猫到来之前躲进洞里。可是在进一步讨论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时,没有一只老鼠敢去做这件事情。

9、行人和阔叶树

夏天,快到中午时,几个行人被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们仰望着阔叶树,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10、行人和蝮蛇

冬天,有个行人上路,看见一条蝮蛇冻僵了,觉得很可怜,便拿来揣在怀里,想让它温暖过来。蝮蛇冻僵的时候,一动不动,等到温暖过来,便在那人胸口上咬了一口。那人临死时说道:“我真是活该!蝮蛇活着,都该杀死,它快死了,我为什么偏要救活它呢?”

11、野驴和狼

野驴脚上扎了刺,成了瘸子。他痛苦难忍,过不了河。一条大狼碰见他,要把这到手的猎物吃掉。野驴恳求说:“请把这根刺从我脚上拔出来,先解除我的痛苦吧。”狼用牙齿把刺拨了出来。野驴脚上的痛苦一减轻,就把狼踢死,保住了性命。

12、驮盐的驴

有头驴驮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倒在水里,盐溶化了。他站起来时,觉得轻松多了,很高兴。后来,他驮着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站起来,一定也会轻松许多,就故意滑一跤,不料,海绵吸饱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在水里淹死了。

第2篇:浅谈“实践”与“认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 学号: 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第1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其一是因为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二是人们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认识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了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实践又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在主管领域不能解决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

第2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测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其还是由实践的性质来觉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是无法检验的,实践则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例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说明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并通过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当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烛为求

第3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

第4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的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在实践中,应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缺陷与不足,为实践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就在实践中产生。

总之,就实践和认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5页,共5页

第3篇:专业认识与实践思考

专业认识与实践思考

学习机械工程专业

我应该达到的要求:

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够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成为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完成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我应该具备的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作者] 蔡守龙[内容]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过程,伴随着作者的心理活动。儿童作文,其心理操作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产生表达或交流的意向、愿望、动机;②出现一 种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③向外部言语活动形式(说话、作文)转化。这一作文心理操作程序表明:儿童语言表达的优劣高下,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的丰富、充实和强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心理活动及言语的发展水平。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言语心理,在上述两个方面着力研究、探索规律。儿童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内部动力,是儿童作文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下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总是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对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成 绩: 指导教师: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内容摘要]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源泉 动力 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 能动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放入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认识实践与解释实践(优秀)

认识实践与解释实践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未完,继续阅读 >

《认识与实践的寓言故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认识与实践的寓言故事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