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第1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三、设计理念:
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2.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忆一忆——激起“喜爱”, 读一读——感受“蓬勃”, 悟一悟——品读“高贵”, 写一写——永久“瞻仰”。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忆一忆——激起“喜爱”
共 6 页 第 1 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怎么样?
2.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初识这两棵樟树,已经是喜欢上它们了,我们的宋庆龄奶奶每天和这两棵樟树生活在一起,天长日久更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都不肯,她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读出对这两棵樟树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樟树的喜爱之情,为本堂课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所以我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第四自然,去感受樟树的外形美。)
(二)读一读——感受“蓬勃”
1.认真地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以及樟树图),边读边圈画出有关描写樟树的词句,并想一想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樟树?可以把你看到的和你身边的同学分享。
2.讨论交流。
(1)抓住“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的外形美。
(板书:蓬蓬勃勃)
(2)指导学生将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时注意引导生学生紧扣文中的字词谈印象,激活一个个抽象的、静止的文字符号。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初步感受文本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最终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樟树这种树木。)
3.造句练习
共 6 页 第 2 页
(1)师引读:是呀,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2)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
①出示: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进行练说)②出示:樟树图。
师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那两棵旺盛、顽强的樟树,让我们在脑海中永远留下它们蓬蓬勃勃的气势,指着板书齐读“蓬蓬勃勃”。
4.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 “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体验,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
(三)悟一悟——品读“高贵”
1.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可以将你体会到的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在这儿我让学生进行默读,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
2.讨论交流: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有关语句,结合阅读的课外资料感悟樟树香气能驱虫,并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相机板书:品质可贵)
共 6 页 第 3 页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理解什么是永久?什么是永久保持?樟树香气永久保持到怎样的程度?
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分行、次第出示、引读三句话: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读完后问: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对樟树可贵品质的感悟,改写诗句。
于谦在《石灰吟》中是这样赞美石灰的“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如果要你赞美一下樟树你会怎么说?
(4)出示樟树图: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此时,留在你脑海中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语言的形式与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樟树的可贵品质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安排“杀个回马枪”,让学生说说:此时印象中的两棵怎样的樟树,使学生再次想到并用到了第四自然段中描写樟树的词语,并且和樟树的品质相结合起来,将学生头脑中樟树的印象清晰化。通过这样的“一唱三叹”,引领着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扎扎实实地走了个来回,对樟树的印象逐渐丰厚,同时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宋奶奶的资料。
共 6 页 第 4 页
4.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宋庆龄真不愧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老师也带来了宋庆龄奶奶生前的一些照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师媒体出示照片,并配上音乐饱含深情地陈述宋庆龄的简介。(设计意图: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补充了樟树和宋庆龄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写一写——永久“瞻仰”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如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生接读)
2.如果你有机会去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有幸来到这两棵樟树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呢?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学生写好后进行交流。
3.师进行小结是的,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溶为一体,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这儿,就会产生一种“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的情感需要,此时让学生写一句最想说的话,就使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句话中得到了流泄。引领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将语文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文后作业1)
共 6 页 第 5 页
2.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像樟树一样具有高贵品质的还有松、梅、菊、竹……这些事物有没有让你想起谁?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想、写写,即是课文内容的延伸,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想说的话,既是一次说话训练,又是对文本思想的升华,感悟人物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外形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樟树 作用 拒虫香气 永久保持
内涵 人如此树 树如其人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浓缩,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朱家珑:小学语文教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共 6 页 第 6 页
第2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第3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梁后松
设计理念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庭院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长青,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贵之处——能永保香气,显示出樟树的品质。由此让人想到樟树的主人,表达出了人们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因此文章在写法上有借物喻人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依据这一理念,本课设计通过激发、引领阅读期待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品味、体验,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2、辅助课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情感目标:课
第4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领悟“树”的品质,升腾“人”的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金凤
课文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文本解读: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阅读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者对教材把握的深度。不论难度大小的教材选文
第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这节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吟诵几首小诗:《梅花》、《竹石》、《青松》。
读得真好啊,同学们,从你们的吟诵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不但欣赏诗中所赞颂的这些植物,更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是不是?相信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也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课文中描写的那两棵樟树。
一、揭题导入、复习词语
1、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位于上海的宋庆龄故居,学习课文——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崇敬
瞻仰
纪念
师(评价):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读词语和读书一样,带着感受和理解来读就会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一遍。(齐读)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高的挑战,谁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两棵让宋庆龄无法舍弃的樟树,用心体会它们的特别之处。
二、层层深入、缘文悟情
1、扣词读“厚”,感受“蓬勃”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
第6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
第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第8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上节课的部分学习内容
课文写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1-3):上海宋庆铃故居里有两颗樟树。第二部分(4-5):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第三部分(6):讲人们爱在两颗樟树前留影记念。
2、导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文,思考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2、指答。(因为她舍不得那两锞樟树。)
3、齐读。(读出宋庆龄对樟树的喜欢。)
4、导语:宋庆龄喜欢樟树的什么呢,樟树长的什么样子。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