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点品味语言论文
第1篇:找准切点品味语言论文
找准切点品味语言论文
找准切点品味语言论文
语文课标对初中学生明确提出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准确
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领悟了一句话的深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比如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划出这九个动词,然后试着让学生演示捕鸟的过程。边演示边研究,如:“支”这个动词应该怎么演示?究竟是用一根细棍立在竹匾下,还是用两根?经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支”是两根细棍一长一短斜撑于竹匾,这样相对较稳;而用一根则是“顶”,难以支撑竹匾。此时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出准确的动词在描写景物、刻画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表达作用。
二、把握修辞手法,品语言之精妙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水平。例如《绿》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脉脉含情,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运用修辞的语句进行赏析。例如,品味“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一句,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出发,感悟到“招引”一词语言之精妙:运用拟人修辞,化静态梅雨潭的绿色为动态,写出了“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梅雨潭绿色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对表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纯净特征的语句,可以指导学生从比喻的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朱自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极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征,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从拟人修辞的.角度进行品味。
三、联系上下课文,品语言之深意
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如果撇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善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聪明”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聪明”一词多用来夸赞一个人聪敏、灵敏,那么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学生在结合语境分析思考之后,很快就能得出:这里的“聪敏”表达的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悔恨之情,读者自然能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理解得深刻透彻。最终体现了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
四、加强朗读指导,品语言之情感
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可以全然悟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出美味。例如,《海燕》一文开头短短两句话就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海燕的矫健雄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先安排一学生用快速朗读,再请另一学生放慢速度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带着感情的慢速朗读能更好地给全文定下雄浑的感情基调。同样,在重音处理上,学生通过比较,能准确地突出“苍茫”、“卷集”、“黑色”和“高傲”等关键词语,从而初步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心灵受到感染。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品味语言方法的指导就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开启赏析语言的大门,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加强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语言的品味和运用,体会文章中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语言的品味和运用中提高自己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大语文素质的一代新人。
第2篇: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切点
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切点
——听育才中学李燕芳讲《声声慢》有感
詹芬
本周三赴武汉六中参加“学长式教学”课堂展示暨成果推介会,听了武汉市育才中学李燕芳老师的诗词鉴赏课《声声慢》,感受颇深。整节课老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舞台,学生则像演员一样在老师的激发下尽情的施展自己的诗词的感悟能力、品鉴能力。学生的表现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不由自主发出赞叹,并时不时予以热烈的掌声。而我认为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好的课堂效果,是因为主讲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讲课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了《声声慢》的情感基调之后将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的诗《绝望》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
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首诗与《声声慢》进行比较,思考两首诗表达情感有何不同。此时学生马上就体会出法国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显得更直白,而李清照却是借具体的事物来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接下来老师再问:作者借助了哪些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很容易地从文中找到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然后老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告诉学生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掌握了意象这一复杂概念在诗词中的具体含义,同时又在比较中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能起到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从而找到了研读诗词的一个基本方法——赏析意象,想象画面,品味词作意境。正因为如此,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诗句变成画面,并能勾联以前学进的诗中关于酒、大雁等意象来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些意象所蕴含的一种独特,浓郁的愁情。
一节课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的充分预习,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找到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李燕芳老师就在这节课中将比较阅读作为鉴赏诗的一切入口,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而很自然地去体会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这样活跃的课堂氛转自然就形成了。那么我们平时要怎样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口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兴趣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自然愿意主动关注、主动思考,同时也愿意将思考的结果与人分享,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其思维。例如在上小说《项链》时,学生大都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那么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再让学生讨论:
①这几个情节中最出人意料是哪几个?②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是否合情合理?这两个问题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的特点,又能让学生明白曲折的故事情节要合理,必须要善于运用伏笔。这样老师十分轻松地完成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鉴赏。
二、抓住关键点切入
“关键点”指作品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包含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找准了“关键点”切入分析,就牵住了课文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纪念刘和珍君》时,可选取第一部分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抓住关键词“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有什么必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他们很容易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优秀的知识青年牺牲了,作者不是很有必要写篇文章作为菲薄的祭品来纪念她吗?忘却的救世主快要来临,不是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让人们记住这次惨案吗?面对御用文人的阴险论调、段政府的虐杀暴行,不是很有必要写篇文章来澄清事实吗?面对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付出的惨重的代价,不也很有必要写点东西来提醒生者要讲究斗争的方法吗?再者,不也很有必要写点东西用刘和珍他们的勇毅精神来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吗?找准这“关键点”讨论分析后,老师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总结出此文“悲”与“愤”的情感线索,让学生快速把握主旨。
三、在疑问处切入
有些文学作品其产生时代环境,创作者的倾向性等原因不容易被现在的学生理解,因此读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老师在上课时如能抓住这样的疑问作为切入口,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读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杜十娘在得知自己被李甲卖给孙富后,为什么一定要自杀?她为什么不选择别的道路?比如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学生的这些疑问实际上是由于对故事悲剧内涵无法理解而产生的,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将其作为探索作品主旨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杜十娘悲剧发生的必然性,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
切入一篇课文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在运用前考虑一下此方法是否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为只有能激起“千层浪”的“石”才会让平静的水面有灵动的美。
第3篇: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品味”,就是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语文课标中也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中也指出:阅读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去玩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
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