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第1篇: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再别康桥》原文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第2篇:《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第3篇: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再 别 康 桥》
轻 轻 的 我 走 了,
正 如 我 轻 轻 的 来;
我 轻 轻 的 招 手,
作 别 西 天 的 云 彩
那 河 畔 的 金 柳,
是 夕 阳 中 的 新 娘;
波 光 里 的 艳 影,
在 我 的 心 头 荡 漾。
软 泥 上 的 青 荇,
油 油 的 在 水 底 招 摇;
在 康 河 的 柔 波 里,
我 甘 心 做 一 条 水 草。
那 榆 阴 下 的 一 潭,
不 是 清 泉, 是 天 上 虹;
揉 碎 在 浮 藻 间,
沉 淀 着 彩 虹 似 的 梦。
寻 梦? 撑 一 支 长 篙,
向 青 草 更 青 处 漫 溯;
满 载 一 船 星 辉,
在 星 辉 斑 斓 里 放 歌。
但 我 不 能 放 歌,
悄 悄 是 别 离 的 笙 箫;
夏 虫 也 为 我 沉 默,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悄 悄 的 我 走 了,
正 如 我 悄 悄 的 来;
我 挥 一 挥 衣 袖,
不 带 走 一 片 云 彩。
【创作背景】
徐志摩曾三次到康桥
第4篇: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此诗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
第5篇: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课文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可已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石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首富,是海宁现代工业的发起人。他投资很多方面,但最大最成功的是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望子成龙的爸爸,在儿子初次出国留学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说是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言,此人必成大器。
1918 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月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罗素到中国讲学去了,这样就在伦敦住了下来。
不久,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没想到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当时的徐志摩24 岁,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爸爸了。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