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1

2022-12-16 08:11:2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1)

《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1)

我说,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

我板书“顶湖山”。

很多学生举手,说我写错了。我说没错,鼎湖山原本就叫“顶湖山”,接着便两个名字的由来。并板书“鼎”,学生齐读后,我问:“鼎湖山给你的感觉怎样?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再形容”

看两幅图时,在他们的回答中发现积累到只有清澈见地等几个老掉芽的词语。

于是我小结时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要说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我板书古刹、飞瀑。

“既然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当我们游玩以后,一般会将最著名的景点写进游记,可是他写的是到鼎湖山——?”

我将课题补充完整。有学生举手,我请孩子们猜猜原因可能是什么?

孩子们猜得有些乱,我小结:估计那泉声对于作者来说是最美的景色。

然后,我在大家疑惑之时,请同学们思考:“那泉水这么有吸引力,肯定很美,很奇妙吧,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看看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万籁俱寂”的教学

“什么叫万籁俱寂呢?”

孩子们有些吵闹。

“我听,第一组开始安静了,哦,第二组也安静下来了,第三、四组也安静下来了。”

我看着孩子们。他们的手脚仍然发出声音了。

“哦,现在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也安静了,一动不动了,真静!”

此刻,教室里几乎没有声音了。

“我说现在更静了,连板凳腿就无比安静了。”孩子们笑了一下,迅速恢复到及其安静的状态。

“现在算不算万籁俱寂?(生摇头)外面的树叶被风吹的还有声音呢,还有其他声音,那不能算是了。可是怎样才能算是呢?”

“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说的`是哪些事物?

“很多很多。”

“是万物。那,我要要说万物俱寂?谁知道籁是什么意思?”

“籁的意思是一般的声响,万籁的意思就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现在我知道不能说万物俱寂了。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读‘入夜’这句,把词语的意思读到句子里。”

生读得入情入境。

“辨识”与“品味”一起教

结合排比句来教学辨识与品味。并结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进行。

然后讨论“有多少种泉声要辨识吗?”结合指导排比句的朗读。分小组朗读。

再接着讨论:品什么?品泉声的味道?品的时候作者想像了?你想到了什么,读完说说。

最后突出辨别和品味都需要细细地聆听才行。用读出辨别品味后的感觉。

趣味性整体认知

我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然后看着孩子,他们都很奇怪。

然后我说这个“一”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始,那么“二”和“三”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

孩子们很快就发表了意见,“二”的位置很快就放好了,然后“三”的位置就出现了好几种,但是请他们再读后发现,“三”应该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

接着,我请他们说说“二”后面写了一个字“白”,我问:“‘三’后面写什么好呢?”

有一个孩子说“黑”,众笑,另一个说“夜”,大家赞同,我板书。

我指指“一”后面,大家公认“晨”较好。到底是什么时间,书上没有交代,但是谢大光先生原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你一读便知。

出示原文第一自然段: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请同学读,并概括出“昏”,并指导朗读好第一自然段。

学生又发现“二”后面的“白”不太准确,于是建议改为“昏”。

“刚才我们从时间发现这三部分不一样。”说完我在“三”后面写上“枕边”,不一会儿,我们商量出了结果,整个板书如下:

一(昏)山前

二(昏)路上

三(夜)枕边

到此,说了说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接着便开始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第一、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美妙与学习的自由。

《鼎湖山听泉》的朗读教学

两个听,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别人你的两个听中能感觉到你对不同地方听泉的感受。

默读,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

然后上台来展示。

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我用手机拍下来了。非常特别。

接着,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方和两个时间的听读出区别来。学生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读“夜里听”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机教学。

读完后,对同学们说:“你们刚才读了夜里听的部分,现在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天听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等。

第2篇:鼎湖山听泉第二课1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3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1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乾县花口初中

景亚爱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B.掌握诵读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A、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B、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C、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2、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个单元,叫“江山多娇”,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宝岛台湾,神奇的南疆密林,绚丽的异域风光,都曾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二课时

一、导课新课,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

未完,继续阅读 >

《《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1.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1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