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诗歌
第1篇:语言诗歌
语言诗歌
语言
它曾经有人称其为神赐之物
语言
它作为交流的基点流传至今
语言
它千变万化穿梭在永恒之间
就是这恩惠的神典
而今却也解不了心的纠结
那时
它犹如锐利的尖刀
却找不到刺下的方位
那时
它又似神效的'伤药
可是外躯却丝毫无损
那时
它作为一位解绳师
却让这绳索越缠越乱
它不知所措了
它决定闭门不出,掩饰它的失败
它忘却了曾经的风华
它退缩到了最初的小屋
它紧扣着房门
甚至连天窗和地窖多紧闭起来
光透不进去
空气也无法渗入
窒息感开始逐渐向它袭来
黑暗也愈来愈靠近
光阴不断在流逝
时间冻结了一切
希望化作了这扇门户
勇气被制成了一把钥匙
这一切只为了等待
等待一个能唤醒它的契机
没了它
大地也变得死寂
世界变得晦暗无光
这不是休眠
这是慢慢的消亡,步入毁灭
唤醒它吧
唤醒曾经的生机吧
也唤醒世界的多彩吧
或许因为它是神恩吧
所以我们需要它
第2篇: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4.绚丽:
诗。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
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3.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8.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部分诗、词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9.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10.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1.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远
诗词总体语言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
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诗歌流派语言风格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12.含蓄(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13.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4.隽永:强调的是诗歌应有“味”,且“味”须深长。钟嵘的,《诗品》有“滋味”一说,当然这“味”并非给人以生理感受的“五味”,而应指给欣赏者带来审美感受的“味外之旨”。这种感受你能感觉到,但又难以说出来,也就是人们一般说的言近旨远,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李煜的《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确实意味深长,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5.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2
第3篇: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风格主要类别:
(一)豪迈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
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如何体现豪放的风格,结合句子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千里黄云”“雪纷纷”等描写了天地之广,风雪之大的壮阔之景色,也折射出诗人壮阔的胸襟。后两句,“莫愁”和“天下谁人不识”则于悲壮中充满乐观与信心,和前文的广阔背景融为一体,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二)悲壮慷慨
•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得不到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
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草原孤独翱翔的雄鹰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时间上得孤独,在诗人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谁和他相知,而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空间上得孤独,天地广阔,却依旧因为孤独而悲哀,于是诗人感叹苍凉和孤独,潸然泪下。
(三)沉郁顿挫
• 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
第4篇: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谁的诗语言运用得好,谁往往因此而获得美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春天的烂漫景象写活了,因此作者被誉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那么,好的诗歌语言应当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抒情性
诗的主要任务是抒情,这就导致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宋叶梦得《玉涧杂书》卷八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南朝人谢庄《月赋》说“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于是人们便用身处异地都能见到的明月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绪。此词就地取材,用与双方都发生联系的长江水来表达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将之贯穿全篇,既自然,又巧妙,且富有新意。明人毛晋所刻《宋名家词》第四集收有此词,并在《跋》中称赞道:“真是古乐府俊语矣!”汉乐府《上邪》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数句
第5篇:语言诗歌教学
语言诗歌教学
我的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丰富词汇:“宁静”、“茂密”、“ 晶莹”、“清澈”“飘扬”。
3、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用诗歌里的句式来表达。【活动准备】
教学PPT、轻音乐、电子白板、【活动内容】
一、开始部分
导入:通过谈话活动,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你做过梦吗?都梦见过什么?(美梦、噩梦)
二、基本活动
1、第一次完整朗诵欣赏,引导幼儿了解诗歌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并有伴奏),激发幼儿学习了解散文诗的兴趣。)——老师有一首好听的散文诗与大家分享,请认真倾听 ——这首诗歌的名字是什么?请用完整的语言和大家分享 ——听了这首散文诗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欣赏完整播放课件《我的梦》PPT,并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一遍。
——让我们在来听听、看看诗歌里都说了一些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交流
3、教师分段播放课件PPT,幼儿分段学习散文诗。
(设计意图:幼儿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体验散文诗语句的优美,
第6篇: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语言风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语言风格1
1、平淡: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