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
第1篇:论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
论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
一、国内外安全感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的安全感理论研究集中在焦虑、人格和需要与安全感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霍尼,苏黎文,埃里克森,弗洛姆,沙利文,马斯洛,威廉布列茨等),实证研究集中在创造力、人格和学业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以及教养对安全感的发展影响研究(代表人物有AI-Rihani,Suliman等)。国内的理论研究代表有钟友彬、许又新、江绍伦等,主要集中在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研究。实证研究代表有丛中等人,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发展这个群体,从国内外的理论到实证研究都显示出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格、需要和焦虑等方面的特点都与安全感关系密切,而这些方面都与家庭密切相关。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安全感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都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留守儿童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期,缺乏安全感会被种种自我评价方面的情绪所困扰,甚至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安全感发展特点的同时,主要探索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安全感基本状况
以留守儿童安全感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留守儿童安全感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多变量统计检验发现,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从多元方差分析的组间检验来看,年级对自我安全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进一步一元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一年级的自我安全感显著高于二年级,而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的自我安全感差异不显著。性别对自我安全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男生的自我安全感显著高于女生。
(二)家庭各因素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关系分析
1.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回归分析以家庭环境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对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家庭环境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环境的各维度中,亲密性、情感表达、娱乐性和组织性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和控制性对于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亲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则对人际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密性、情感表达、成功性和娱乐性则对自我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父母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回归分析以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对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和安全感总分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由表2结果可知,在父母养育方式的各维度中,父母亲的过度保护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则对人际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父亲的惩罚、严厉对自我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过度保护则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3.家庭其它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以留守儿童安全感各维度为因变量,分别以父亲受教育水平和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和母亲职业、经济收入和家庭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家庭其它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家庭其它因素中,父亲教育水平对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父亲职业对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的主效应都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则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经济收入对情绪安全感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家庭类型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极其显著。
(三)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模型
根据前面各种家庭因素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排除效应不显著的变量并对它们的作用方向做出构想,具体如下:在家庭环境上,除了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起负向作用,其余因子都起正向作用。在父母养育方式上,除了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严厉起正向作用,其余因子都起负向作用;家庭环境各因素对安全感各维度有直接影响根据前面的构想,利用LISREL8.70对家庭各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进行路径分析,以检验其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为简约模型,删除了影响不显著的路径和对安全感各维度影响不显著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安全感的效应,发现娱乐性对情绪安全感具有最强的直接正效应,为0.21。其次是组织性,直接正效应为0.16。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保护都对情绪安全感有直接的负效应,都为-0.15;人际安全感方面,娱乐性对其的总体效应为0.20(其中直接效应为0.10,通过情绪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0.10)。亲密性、成功性和母亲情感都对人际安全感具有直接的正效应,分别为0.14、0.17和0.12。组织性、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保护都通过情绪安全感对人际安全感有间接效应,分别为0.07、-0.07和-0.07。此外,情绪安全感对人际安全感的直接正效应为0.47;就自我安全感而言,成功性对其的总体效应为0.14(其中直接效应为0.09,通过人际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0.05)。父亲严厉对其的正效应为0.08。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和母亲保护都通过情绪安全感或人际安全感对其有间接效应,分别为0.04、0.14、0.08、-0.08、0.04和-0.08。人际安全感对其的直接效应为0.31,情绪安全感对其的总体效应为0.51(其中直接效应为0.37,通过人际安全感的间接效应为0.15)。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从性别上来看,留守儿童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安全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仅在自我安全感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这与国外的有关研究中女孩比男孩的安全感要强不一致,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中国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从年级上来看,一年级比二年级更具有自我安全感,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可能与课程的.学习有关,到了二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外加考试的压力,可能导致自信心的降低,到了三年级,状态适应过来了,又恢复了一些自信心,这与相关领域(张文新和李勉媛对自尊的研究)的研究结论一致。从家庭环境来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亲密性,娱乐性,成功性和组织性对安全感各维度有着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来看,家庭氛围愉快欢乐、管理组织有序明显会给孩子带来情绪的安定和幸福。同样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相处、共同娱乐和追求成功的品质对培养孩子与人融洽相处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一家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和意志对孩子自我安全感的培育有直接影响,毕竟自信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和每一步的成功体验。有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自然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有助于积淀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从父母养育方式上看,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保护、过干涉对情绪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负效应,同时对人际和自我安全感有着显著的间接负效应,母亲情感温暖对人际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正效应,父亲严厉对自我安全感有着显著的直接正效应,这说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适当的惩罚、严厉不会对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构成不利,还会促进其发展,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产生负效应。另一个就是在中国独生子女多的环境下,尤其要避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这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有直接影响。父亲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前者对自我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显著的水平,后者对总体安全感,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父亲一般是家里的主心骨有关,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更直接的受到父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小孩的人际、自信的发展。母亲方面,母亲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类型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母受教育水平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母亲职业的主效应不显著,这可能与母亲是小孩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和陪伴者有关,所以母亲对小孩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人际方面。
在家庭类型和经济收入上不存在交互效应,主效应分析显示家庭类型对人际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这可能与离婚或单亲家庭不能真正被中国文化所接纳有关。经济收入对情绪安全感的主效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这与相关的关于安全感组的经济状况明显要好于不安全感组的研究是一致的,这提示,经济收入明显会让留守儿童担忧未来、情绪低落。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家庭类型和经济收入还会通过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间接的影响安全感。
第2篇: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2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2.1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2.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3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3.2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3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5]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7:125-128.
[6]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8]范兴华,方晓义.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680-683+687.
[9]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41-49.
第3篇: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经济发展→治安压力加大
14个经济发达县区安全感低于80%
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矛盾就会越多。近年的安全感测评结果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就越多,治安压力就越大,居民对社会治安水平的期望也越高。
案件高发→心理恐慌 5类案件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
刑事治安案件、法院的收案数量速度递增。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连续呈高发态势,必然会导致治安形势的恶化和公众心理上的恐慌,从而引发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不满。
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群众对盗窃、黄赌毒等五类多发性案件和抢劫、流氓黑恶势力犯罪反映非常强烈,有6成的群众认为盗窃现象最严重,有20.79%的群众认为黄赌毒最严重,其次为抢劫抢夺,占9.04%,特别是有60%的群众对“自行车被盗”、“入室盗窃”深恶痛绝,要求重点打击,减少社会危害。
安全隐患→公众担忧 5类公共场所安全最受关注
近年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学校周围、集贸市尝车站、娱乐场所等五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有90%以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