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_家庭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家庭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实现“助人自助”之理念,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助人关系为主轴,找出问题存在的家庭原因,增强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分析对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方面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热心关注流浪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她)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和郑州一类的大城市之中。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状态和流浪生活是一种当事人的无奈”。(王思斌,2005)面对现实,从我国流浪儿 童的现状入手分析,寻求其流浪的原因,好对症下药,预防流浪儿童群体的扩大,这也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1.2 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流浪儿童作为一个为当今世界所普遍接受的专有名词,许多文献对它的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 第35页.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究其原因在于流浪儿童本身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
学者安怀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 h,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王凤清,马迎华通过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认为:流浪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居无定所之间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之间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
本人在与流浪儿童的亲身接触中,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流浪儿童就是那一类在脱离家庭社会生活中严重缺乏对家庭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边缘性弱势群体。当然,这样的定义,仍是缺少一定的证据支持,但这也是笔者极力寻找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动力,并能够从所寻找和搜集的有效资料和信息中回馈这一概念。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从流浪儿童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以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原因方面,并以此为研究导向,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的基本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借助大多学者对流浪儿童开展各个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对流浪儿童的历史及其相关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2)实地研究法。亲身实践,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实习为例,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获得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
(3)个案访谈方法。这是本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为典型个案,对它所接待的流浪儿童进行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
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 第31页.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第1页.1.4 流浪儿童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如符号互动理论)、经济学、人口学、城市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介入去分析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在兴教授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浪儿童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住房排斥、教育排斥、社区排斥、就业排斥等。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出发,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试图从中发现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新特点,使流浪儿童这个群体不会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生尖锐的矛盾,而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如关颖《从排斥到背离———城市流浪儿童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对养成教育的启示》。
国外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主要有:特雷里斯塔.L。斯尔瓦《亚洲地区儿童的权利与福利:菲律宾在流浪儿童工作方面的经验》,文章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将原因分类如下:直接起因(与儿童和家庭有关的原因),包括贫穷而庞大的家庭,失业/待业的父母,物资/消费至上的家庭价值观,家庭冲突,家庭环境,父母的恶习,儿童自身,父母的道德沦丧、棍棒教育,强行规定少女只应留在家里的传统价值观,缺乏知识和育儿方法,现有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不过,目前对流浪儿童的研究也尚存不足或缺陷:①研究者调查中的方法和指标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不出来。②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共同研究、综合研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免相对性较多而全面性不够。③在研究流浪儿童流浪原因中的家庭原因方面,所提的对策建议思路抽象、原则较多,可操作较低。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 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学者们从各自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达到了多学科多角度结合的研究探讨,形成丰富的解释。
但是,其研究的结论,无论是描述还是解释,都不具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来得透彻。社会工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能够从具体的一方面深入研究,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观流浪儿童流浪问题原因分析,可以看到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研究该问题更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流浪儿童现状
流浪儿童问题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民政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5万左右,并且呈增长态势。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0%,约有10.5万人,女性约占30%,约有4.5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约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
据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数字统计,从2005年至2007年底,共救助流浪儿童3468人。其中2005年救助1031人,护送741人,占救助人数的71.9%。2006年救助1286人,护送917人,占救助人数的71.3%。2007年救助1151人,护送769人,占救助人数的66.8%。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流浪未成年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救助比率却在下降。儿童流浪的家庭原因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注流浪儿童,对其
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总第304期.流浪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对策是最好不过的实用之策。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主要讨论家庭因素对儿童流浪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性格、人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流浪儿童的产生。对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个案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导致儿童的流浪:
3.1 家庭经济贫困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负面影响的家庭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
个案001:彭XX,男,17岁,甘肃人。父母常外出务工,家庭关系较和睦,彭XX和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有一个妹妹在上初中。由于家庭所在地区经济落后,基本上靠天 吃饭,上初一年级时他因学费问题辍学在家,15岁时离家外出打工,曾被骗入传销组织,后又被遣送回家。半年前再次离家外出到北京某公司当保安,结识了一位同行业所谓的朋友,那位朋友后来到江苏发展,并告诉他江苏这边工作待遇高,于是他于2008年12月5日辗转到江苏无锡,朋友把他带到一家网吧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在网吧等了这位朋友好久也等不到人,结果身上的钱花光了,之后被警察带到了无锡救助站,次日被送往南京救助站。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看,流浪儿童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本能的需求凸现,“本我” 意识被过于加强;而又由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我”也就无限制地张扬了,而与此同时,“超我”却缺失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看,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应 上升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度,从而引导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3.2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影响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张明锁对
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总第22期.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儿童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他们对家庭、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受到极大伤害,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父母已不再是慈爱的化身,在其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的是可怕的面孔、数不清的委屈、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家庭暴力是影响现代婚姻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情况是夫妻之间的矛盾产生后,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个案002:案主陈XX,男,16岁,南京人,初中毕业,目前高中在读,与养母过活。陈XX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可是在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父亲临走前把他安顿在养母家里。可是养母对他很不好,打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很多时候会编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来打他骂他,甚至不让他进家门。今年中考陈XX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养母不让他读书,怕他考上大学以后就永远不再回来,想把他一辈子留在身边。那天晚上陈XX又被打得很严重,趁养母不注意得时候逃出来了。陈XX现在很想上高中,考大学,过正常化的 生活。
从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看,正常化概念确定了个人具有这样一种权利,即按照 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终极价值“正 常化”理念密切相关。
3.3 家庭结构功能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广开就业途径,鼓励创新致富的政策感召下,家庭的生产 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然而过分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却弱化了家庭的养育功能。有的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 第1-9页.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 第3-4页.让孩子中断学业,随着父母迁徙流动打工挣钱,有的甚至依靠儿童外出流浪乞讨所得贴补家用。还有些外出流浪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们无依无着,只有选择流浪。
父母离婚,双方都不肯抚养子女,或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病故,少年儿童失去了或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因得不到亲情关爱而外出寻找想要的温暖。父母离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浪儿童的归属感,特别在抚养的问题上父母双方你争我多或你推我辞的情况,这让流浪儿童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面对现实,并很想脱离重组后的家庭,以示不满,造成了流浪。
个案003:案主杨X,四川人,初中毕业的,7岁那年父母离异,父母年龄杨X本人也不详,现在跟外婆生活。杨X父母性格不合,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后来无法维系两人组建的家庭,于是决定离婚。但是两人因为生活工作需要,谁都没负起抚养杨X的责任,杨X本人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喜欢他,于是他才会跟自己的外婆生活。
个案004:案主韩XX,男16岁,汉族,甘肃人。从小(两岁时)父母离异,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嫌他年幼,就把他分给了母亲。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在他5岁时,父亲与另一个家庭的女子发生关系,并在与该女子的丈夫XXX发生争执时,联合该女子捅了XXX致命一刀,两人因此入狱。他的哥哥和姐姐便由大伯暂为抚养,在他懂事后,姐姐和哥哥与他形同陌路人,他奶奶也不喜欢他,邻居们也是经 常的说三道四。韩XX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心理也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于是12岁时他辍了学,拿着母亲留给他的钱外出打工,2008年11月份,他离开北京去温州找工作,途经南京被人偷走了所有的财物,在警察的帮助下,来到了南京救助管理站。
个案005:案主项XX,男,17岁,安徽人,小学毕业,没有职业,家中有父亲、母
亲、姐姐。项XX父亲与母亲的年龄差距悬殊,母亲是父亲花钱买来的,因母亲嫌弃父亲年龄大,就离家到河北邢台再婚。项XX11岁时随父亲、姐姐到上海,但姐姐不务正业,到上海后随别人离家至今没有联系,父亲对项XX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关怀。项X外
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 第8-11页.出期间曾被送往贵阳救助站,之后陆续转送至怀化、娄底、株洲、萍乡、南昌,最后到了南京救助站。项XX对母亲很有“看法”,认为母亲抛弃了自己。
这里面更体现出了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中的家庭排斥,流浪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对流浪儿童的排斥,当前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大多是基于儿童应该在家庭中成长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社会在重视家庭作用的同时,形成了离家儿童即为“问题儿童”的偏见,流浪儿童因此而受到种种社会排斥。
3.4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这是儿童成长中最大的忌讳,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言行严加限制,过分干涉,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人格得不到尊重。缺少理解和信任是一些家庭中的家庭暴力愈演愈烈的催化剂,很多时候家长的暴力常常宣泄到没有反抗力的孩子身上,从而给他们幼小身体和心灵留下了创伤,于是离家出走。
个案006:案主王X来自四川绵阳,今年17岁,是独生子,初中毕业好几年,因在家无所事事,天天上网度日,受到父母的谩骂指责而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因在南京有网友曾到绵阳与自己回过面,故从家里带出现金三千有余只身一人前来南京找网 友,由于无法联系到网友,便到网吧过夜,由于不慎,放有现金的手提包在自己上厕所 的时候被盗,且与父母未能取得联系,只能求助警察,并送到救助站。
笔者对王X的访谈还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也运用到了理解、接纳、同情等各种技巧,让他感同身受。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且一个人置身在外,他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他通过网络的手段与网友吐露心扉,并且向笔者表达了自己在救助站以及之前在外流浪的感想,从中反映出了社会年龄与心理年龄的矛盾。一方面他未见过世面,未能学会保护自己,做事不老练,这是他社会年龄的缺陷;
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第15页.另一方面,他向表现出异于一般流浪未成年人的成熟感,笔者觉得他心理已经趋向于成熟,这是他心理年龄的优势,相信他回家之后一定能够听从教导,勤奋工作。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
社会工作是指一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人类具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物质、精神上的帮助,给案主以希望和信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内在潜能,已达到助人自助的工作目的,和案主一起成长的助人活动。无论是直接的帮助还是间接的帮助,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事实表明,未成年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无论主观上、客观上是什么原因,都与家庭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家庭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儿童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发生阻滞或扭曲,进而产生了行为越轨———背离家庭。本文主要是针对流浪儿童家庭方面的原因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总结一些对策如下:
(1)经济协助。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调查分析,了解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各项福利措施,从经济方面扶助缺少资源的家庭,如儿童失学救济等以减少其流浪。
(2)致力于解决家庭暴力。
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 家庭暴力其实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这方面,社会应该加强广泛宣传,借助各种渠道,包括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以及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强势介入,让社会公众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暴力亦属犯罪”,从而增强人们防止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构建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机制
首先必须意识到,包括夫妻冲突在内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适度冲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必须促使家长们洞悉自己和配偶在冲突升级和接近失去理智时的特征,以此作为
警号,提醒自己和配偶冷静下来,以恢复理智和自制力,再共同处理纷争。冲突过后,要引导家长们相互检讨,坦诚、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协商解决分歧的合适途径。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并且可能演变成一种习惯,要警示受害者不能一味忍让、委曲求全,而应该打破沉默,及时向亲友、相关政府组织或者专业人士(包括“110”警方、社会工作者、医生)求助。
建立相关的社会干预和介入机制
对于家庭暴力的介入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倡导社会、政治及法律的改变,二是提倡直接服务。前者是探讨如何尽量从立法和司法上防止惩治家庭暴力,后者是为家庭暴力侵害者提供庇护所等直接针对案主的服务。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对家庭暴力的辅导中,重要的工作有以下:
首先,应当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工应该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倾听当事人的经验,理解当事人的反应,接纳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帮助当事人形成对问题的严峻性的认定,并以民主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其次,充当受害者和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链接者。社会工作者要为受害者争取应有的社会支持或根据情况转介到其他机构,并教会受害者如何求助,鼓励案主主动向有关的家庭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求助,以增加受害者的求助能力和社会资源。
再次,进行心理辅导,拓展当事人的能力、资源和潜力。在防治家庭暴力中,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3)社会工作进行家庭服务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破坏有害的家庭结构,使家庭结构功能稳固。
心理治疗。家庭由于成员间的角色认知、价值观念的不同或地位关系的转变而引起冲突,于是夫妻失和、家庭代沟,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在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对他们进行治疗,使他们的家庭关系正常化,防止家庭破裂。
社区工作的方法。家庭离不开社区,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动员凝聚人气,通过行 10
动目标等模式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的道德水平。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认识,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即要优化家庭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条件。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责任感,负起监护人的责任,时常监督,对孩子的出轨行为予以及时的干预和矫正,并积极赋义,积极引导。
制度配合。在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制度上着手,建立一种社区对家庭的网状服务体系,以维护家庭和支持家庭的功能。
(4)协助建立世界观。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引导家庭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现实环境和世界,向家庭提供专业意见及其对家庭现状的看法。
(5)开展个案家庭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个人资讯与辅导,缓解和消除求助对象特别是儿童的困扰,要强调优点,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开展小组家庭社会工作。通过家庭间或家庭成员间的面对面互动,协助家长和儿童增强生活能力,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知识,在社区或学校等场所开展如“家庭夏令营”这样的活动,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7)运用家庭工作的技巧,活用保持中立、循环提问、积极赋义的家庭治疗原则,针对流浪儿童的家庭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解决目前家庭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努力促进家庭和谐,保证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结语
以上对我国流浪儿童以及南京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综合各方面原因,结合个案分析中以小见大。显然,儿童流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群体的形成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加强对实习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有关儿童流浪的原因,更加明确家庭原因是造成流浪儿童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重视家庭原因,并且提出合理化的人性化对策,更加体现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对策具有积极主动性,完全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家庭的功能,并发展了积极的人性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流浪儿童,也是我国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流浪儿童,并采取一切有利的措施保护流浪儿童,保证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注流浪儿童,加强对流浪儿童方方面面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并通力合作解决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加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袁险峰.香港的社会福利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二.社会福利.2002年09期.[2]马建华.山东出台流浪儿童救助之策.社会福利.2002年10期.[3]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4]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5]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6]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5(l0).[7]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304.[8]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9]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4).[10]陈晨.少年流浪问题探源.青年研究,2004(3).[11]童晓频,陈云嫦,肖广英.广州市流浪儿童调查.社会工作研究,1994(2).[12]秦敏.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2007(6).[13]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14]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15]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16]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17]张齐安杨海宇.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社会福利.2002年09期.致
谢
经过一段紧张的时间,我的毕业论文终于成型,但仍有些不尽满意之处,但这毕竟是自己数月以来的劳动成果,因此完稿后甚是欣喜。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指导,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我的导师崔效辉博士,他使我领悟到了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他给了我足够长的时间完成论文的写作,为我的论文(包括论文题目的确定)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在听他的讨论课中,都使我得到很多的收获。我谨向这位良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和我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他们给了我宽松的写作环境,并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的父母在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我不断的支持、帮助与关怀,他们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定会以成功来回报他们,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健康快乐。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我的论文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方的指点与帮助,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曾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要开始步入社会,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我们的存在早就造就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会用行动来回报帮助关心我的人,祝你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因家庭因素辞职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和接班人,未年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尽管国家重视,政府、学校、社会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因家庭因素离职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论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论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一、国内外安全感理论研究现状国外的安全感理论研究集中在焦虑、人格和需要与安全感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霍尼,苏黎文,埃里克森,弗洛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