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第1篇: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解】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春。时安禄山已陷洛阳,并自称大燕皇帝;李白由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奔亡至华山。或谓李白在宣城一带作此诗,恐未谛。萧士赟云:“太白此诗似乎纪实之作,岂禄山人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甚是。诗中前半写在莲花山之游仙生活,飘忽虚幻。后半写洛阳人民惨遭屠戮,安禄山封赏逆臣。末二句突出描绘战乱之酷烈与叛军之肆恣,沉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前半之游仙,反衬后半之写实,后人赞赏此诗,多着眼于此。
【全诗】
《古风·其十九》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
①本诗为《古风》第十九首,写于至德元年(756)春。诗借登山游仙写安史 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悲惨情景。②迢迢: 遥远貌。明星: 华山仙女名。③把: 持、拿。④蹑: 踏。太清: 太空。⑤霓裳: 虹霓似的衣裳。曳: 拖。⑥云 台:即北峰云台峰。⑦卫叔卿: 神仙名。据《神仙传》载,卫为汉代中山人, 服云母成仙。汉武帝曾于殿上见他乘云车、驾白鹿自天而降。⑧紫冥: 高 空。⑨冠缨: 即衣冠簪缨,代做官。
【赏析】1
李白擅长各种诗体,但他最喜写乐府歌行和古风。在五言古诗上取得很大成就,其中《古风》(五言)组诗五十九首,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从这组古诗中,可以看出李白直接继承了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大型组诗)和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组诗)的传统,并又多方接受曹植、左思、郭璞等人诗风的影响。它广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沉痛的爱国心情;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隐遁游仙思想。但是,比之阮诗和陈诗,李诗其情调更为慷慨,其表达更为显豁,其文采更为丰富,其语言更为鲜明,不像阮诗那样“虽志在刺讽,而文多隐避”,弄得很难读懂。李白还善于把理想的抒发与现实描写巧妙结合在一篇作品中表达了出来。现选读的这篇《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就是这样的诗歌。
它以幻想方式,运用“游仙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此诗大约写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并于洛阳称帝之后。当时,李白正在今安徽宣城一带过着隐居生活。社会现实的这个突变,给诗人心境以极大的震撼,诗歌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十四句,前十句为第一层意思,写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景;后四句为另一层意思,从幻想回到现实,表示对叛军的愤慨和对人民的同情。
第一层:升天神游的幻景
前六句写道——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这里先释几个词语:
莲花山,即莲花峰,西岳华山之最高峰。一说安徽黄山的莲花岭,是光明顶上之最高点。
明星,华山仙女。据《太平广记》载:仙女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把芙蓉,拿着芙蓉花。芙蓉,莲花之别称。
虚步,凌空而行。蹑,即“踏”;太清,道家语。《抱朴子·内篇》有云:“上升四十里为太清”。此指天空、高空。
霓裳,以云霓为衣裳,仙人所服。曳广带,即拖着宽阔的裙带。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
我登上黄山的莲花岭,远远地看见华山上的仙姬明星、玉女。她那洁白的手拿着莲花,在天上凌空而行;她那虹霓制成的衣裳和飞舞着的长阔飘带,翩翩然上升至最高天。
这里的“莲花山”,到底指哪里的莲花山必须探讨一下。现在通行本和一些古注本,都说西岳华山的莲花峰。我却把它释为安徽黄山的莲花岭。这有什么依据呢?其理由有三:
第一、其前提是我国这两座名山的峰顶上,都有被称为“莲花山”的高峰(华山之莲花峰,海拔1997米,黄山之主峰光明顶上的最高点,叫莲花岭,海拔1873米),且均为两山之最高峰,都可登高四览,极目千里。
第二、诗中的“迢迢见明星”句,是其内证。大家知道,“迢迢”者,遥远也,如常说的“千里迢迢”。如果此指华山之莲花峰,那就是站在华山看见本山的仙女,那怎可用极言其远的“迢迢”呢?倘使站在黄山的莲花岭遥望西岳上的仙女,那才是真正的“迢迢见明星”。大概为此之故,古今版本中的首两字都作“西上”,而不作“西岳”。
第三、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好在宣城一带过着隐居生活。这可算是一个外证。为什么呢?黄山位于宣城之西南,相去不远。黄山这一名山,想是诗人游踪必到之处。当作者登上莲花岭遥望莲花峰,不禁联想翩翩,因而命笔成诗,也未始不可。
这些诠释“莲花峰”,并不完全否定“西岳莲花峰”之说,只感到后说比前说更为合理一些,可以两说并存。
后四句写道——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这里的云台,即华山东北的高峰。慎蒙《名山记》云:“云台峰在太华山东北,两峰峥嵘,四面陡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嶷然独秀,有若灵台。”
高揖,高拱双手行礼。卫叔卿,传说为汉代中山人,服云母成仙。汉武帝曾见他乘云车驾白鹿,从天上降至殿中。后武帝派人与其子共去华山寻找,见他同数人在峰顶博戏。
紫冥,即高空。因云霞映日成紫色,故名。
这四句意思是说:
明星仙子约我共登华山云台峰,去拜访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我们同仙人们一道,骑着鸿雁飞上那青紫色的高空。
这就是诗人用浪漫手法,虚构出来的洁净仙境。以下转入此诗的最后一段,即——
第二层:从幻想返回现实
在诗篇的后半部分,用四句诗实写安禄山攻陷洛阳后的惨状。于是,诗人从九霄云端往下看——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是说,诗人从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景中,突然俯身看见了被叛军蹂躏的洛阳,感情急转直下,幻想破灭了,于是,眼下出现了——
洛阳一带的原野(这里的川,即原野),一群群的胡兵,纷纷来去,百姓遭受屠杀,血流遍地,染红了野草,而那些吃人的豺狼们,却一个个封官进爵,成了大官显宦! 胡兵,指安禄山之叛军,因叛军中多为奚、同罗、契丹和室韦等族之人,故称“胡兵”。
诗人见此情状,对安史叛军的暴行,表示了极大愤恨,给以严厉的谴责;同时,对人民的苦难,寄以深切的同情。简言之,对叛军的谴责,对人民的同情。这就是这首古风的题旨所在。
读了这首诗,给人以鲜明印象是:
一、浪漫手法同游仙诗体的结合
《古风》其十九,是李白游仙诗中的一篇佳作,很能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这样的一种结合,既便于施展浪漫主义表现才能,又更适合于诗人切望改变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的矛盾心理的表达。因此,李白就继承郭璞“借游仙以咏怀”的传统,用游仙形式表现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又通过咏游仙来发挥批判现实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李白作品中的那种寻仙访道、仙界梦境,主要在于“挥斥幽愤”。如选读的这首古风就是如此。又如大家熟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首游仙诗。它前面以大量篇幅铺叙名山、仙界的美景,而最后却用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的诗句作结,反映了这类作品的主要倾向是积极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植根于现实,浪漫的幻想,而其基础仍然是现实;那虚拟的圣洁仙境,只是作为“混浊尘世”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际上,它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也是对黑暗现实别具特色的一种批判。
当然,在李白一生中,确实存在着受过符箓,访过仙道,服过丹药,求过长生,并在一些作品中,确也曾宣扬过一些消极迷信思想。这些,当不为我们所取。然而,李白到底并非江湖术士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一位具有爱憎分明、头脑清醒的伟大诗人。
这里,可拿他自己若干诗句来作证。如——
坚贞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 《月下独酌》 其二)
仙人殊恍惚,未若酌中真。
( 《拟古》 十二首之三)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古风》 五十九首之三)
正如与诗人同时代的范传正所说,李白“好神仙,非摹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托心遣余年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思想感情,乃是他的豪放傲岸、不肯屈从人和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的另一形式的表现。
二、在表达上的跳脱多变的特点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着感情充沛、瞬息万变,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洒脱灵活的处理,达到了艺术境界的高度完美。“西上莲花山” 一诗,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把神话的夸张同世事的写实结合起来,把抒发理想愿望同描写苦难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类似的表达方法,还可以见诸李白其他诗篇。除了上述已提到的《梦游》 之外,名作 《将进酒》,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诗例。
在《将进酒》 这首歌行体诗中,起初似乎以颓废派的姿态出现。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正当人们不及防时,骤然间,诗人又振臂高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一坚定的信心一下横扫了那团似乎消极的疑云,悲叹,立即为豪情所代替。
【赏析】2
“古风”,即古诗。李白这一组诗共五十九首,不是同一时期作品。本诗约作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之后。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飘拂升天行”,写作者在想象中登上莲花山,看见美丽玉女。“莲花山”,指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的最高峰;“迢迢”,远远地看见;“明星”,指传说中华山玉女名。下面四句写玉女情态:洁白的手持着莲花,凌空而行,飘游在高高的天空;玉女穿着彩虹做的衣裳,拖着宽广的长带,在风中飘荡,她的身体也缓缓升向天际。作者用神奇的想象,虚幻出一个美丽的玉女飞天的情景,优雅飘逸。
第二部分从“邀我至云台”到“驾鸿凌紫冥”,写作者接受玉女邀请,升人天空。“云台”,华山北峰名;“高揖”,参拜;“卫叔卿”,指传说中仙人,传说汉武帝曾派人寻访,见他在华山与人博弈。作者应邀来到云台峰,与卫叔卿行拱手礼。“恍恍”,指恍惚;“鸿”,指大雁;“紫冥”,指天空。作者与卫叔卿恍惚之中驾着大雁飞升人天,飞翔在太空之中。
第三部分写现实的惨状。“川”,指平野;“胡兵”,指攻入洛阳的安禄山;“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冠缕”,指代做官。作者从高空俯视洛阳平川,到处都是安禄山的叛军,人民惨遭屠杀,鲜血染红了草地;安禄山建了朝廷,其部下弹冠相庆,各被封为高官。作者从幻境中醒来,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心情。
本诗通过从虚幻到现实世界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本诗主要艺术特点:1.想象奇特丰富。特别第二部分写明星玉女的飘逸和作者与卫叔卿的高揖及凌天飞升等,都极为神奇瑰丽,响落天外。2.对照鲜明。作者将天上美妙仙境和人间流血遍地对照:天上玉女“素手把芙蓉”,作者高揖卫叔卿,互相彬彬有礼;人间叛军当朝,血污涂地。
第2篇: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注释:
古风即古体诗,这种诗体,用韵可平可仄,可换韵可不换韵,平仄声调完全听其自然,单句散行,篇幅可长可短,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体。称为“风”,表示继承诗经中《国风》的传统精神。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内容广泛,非一时一地之作,因为体制相同,便结集在一起,以《古风》标题。这一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这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这时作者在隐居学道求仙,社会的巨大**,使他从追求超脱中惊醒过来,写了这首表明心迹的诗篇。
莲花山: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
迢迢:遥远貌。明星:神话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芙蓉:莲花。传说华山上有池,池中生千叶莲华,食之可以成仙。虚步:凌空行走。蹑nie:踏。太清:天空。这两句写仙女的行动。
霓裳chang:彩云做的衣裳sang,仙人的服装。曳ye:拖曳。广带:宽大的衣带。漂拂:随风飞行。这两句写仙女飞行的姿态。
云台:华山东北面的高峰。
高揖yi:高拱双手作揖。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拱手礼。卫叔卿:汉武帝时人,传说他服食云母石而成仙,曾降临汉宫,被汉武帝看见,武帝派人寻找他,终于在华山绝岩下望见他与仙人们下棋。
恍恍:恍惚不由自主的样子。驾鸿:驾着飞鸿。凌紫冥:升到紫色的高空。这两句写飞游太空的情形。
洛阳川:洛阳一带平原。川,平地。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
涂野草:沾满了野草。指叛军对人民进行大屠杀。豺狼:指安禄山的部下官员。冠缨:冠,官员头上所戴。缨:冠两旁的带子;人戴冠后,把它结在颏ke下.这里“冠缨”用作动词,意为戴冠结缨。指作官。
赏析: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后期的游仙诗,常常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古风》其十九便是一个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第3篇:李白《古风(其十九)》古诗全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九)》古诗全诗赏析
《古风·西上莲花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用游仙体写的一首五古,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此诗用卫叔卿的故事暗合自己的遭遇,虚构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仙境,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强烈的对照表现出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古风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
⑴莲花山:即华山西峰,华山因山形似莲花,故名华山,其西峰名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⑵迢迢:远貌。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太平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⑶素手:女子洁白的手。芙蓉:即莲花。
⑷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这里是登的意思。太清:天空。
⑸霓(ní)裳(ch
第4篇:李白《古风(其十五)》全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十五)》全诗赏析
古 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 千里独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