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
第1篇:兰亭集序 公开课
兰亭集序 公开课
备课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心连广宇” 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问题。《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参见配套《教学设计》和相关参考书),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苏州市的一堂公开课上,对《兰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读和思路设计教学,感觉课堂对“悲”字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也更易于学生把握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第五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元朝赵孟頫摹本
二、自读质疑。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赏析暮春宴游“乐”。
师: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选择几句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写了怎样的优美环境。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逶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师:作者在第一小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师: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师:反复吟诵“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乐极而“痛”因死生。
师: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明确: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师: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五、深深“悲”叹为哪桩?
师: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师: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确:第三段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师: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喻之于怀”。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就悲伤感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师:解析“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同样悲伤感叹,且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和古人都这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是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师: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师: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师:那么,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有。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可以看出。
师: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明确:PPT出示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师:有人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师:齐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师:诵读简析“故列叙时人……有感于斯文”,明确写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师: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羲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第2篇:兰亭集序公开课
兰亭集序公开课
教学目的
1、理清课文线索,揣摩作者的感情变化,了解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诗句中的“王谢”指谁?(引出作者,请学生简介王羲之,同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如果能够结合温州历史,引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五马街,墨池坊,引入谢灵运的故事,谢池巷,康乐坊等,可能情趣盎然可惜,外地教师难免不太了解温州历史出示PPT,以介绍《兰亭序》书法,其实课本上就有插图问学生如何评价《兰亭序》的书法艺术,太难了所以,竟至于一学生起立回答:“写得真好,字写得有的大,有的小”】
【记得上个月到了镇江焦山公园,看到了梦寐欲见的《瘗鹤铭》残石,如朋友所言,以“朝拜的心情”,细细瞻仰可是,身边竟发生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一女导游带着四位年轻游客,指着墙上的残石对他们娓娓道来,“关于《瘗鹤铭》的作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是东晋的王羲之”一游客插话,“王羲之是谁?”导游微笑着耐心介绍……不意他竟如被骗般,大叫:“王羲之的字有什么好看?这几个字难看死了一定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导游窘然,无言苦笑我望着这些游客,心想,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明天也将会在《瘗鹤铭》前出丑!】
【二十一中学的蔡舒雯老师,书法功夫颇好,在上《兰亭序》时,在黑板上挂出了自己的临摹作品,令学生佩服之至】
【某学生起立说:“《兰亭序》中的“之”字,变化很丰富,写得很好”梁老师即表扬他观察仔细其实,郭沫若先生曾专就《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的丰富变化,写过文章我还曾将这篇文章抄下来,夹在《兰亭序》字帖之中】
二、读课文
1、关注字词读音
2、提问: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可)乐 (可)痛 (可)悲
【三个词,概括全文但是,对于古文,还是应该先解决语言障碍,如英语课,再深入分析应该先建立“感性认识”,再进入“理性认识”应该反复品读】
3、作者缘何乐?
明确:
时间(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
事件(修禊事)
补充: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如引用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则好】
再读第一段:朗读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引入汤显祖《牡丹亭》“赏心乐事”,22中学校园里的“流觞园”,好】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语言的优美之处,应指导学生反复品味
【一女生朗读第一段,抑扬顿挫,停顿准确,极好!可见教师平时之功】
品味角度:
①骈散结合②生命力极强的词语
4、“四美具”,乃人生乐事,第二段“痛”缘何袭来?
①文章的第二段写了哪两种人?【为什么肯定是“两种人”?为什么不能是“两种情绪”?】
②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③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
①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③有两个感慨: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生命短暂);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无常)
【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应该再次引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前呼后应,则妙哉】
(再读课文)
5、“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人共有的,联系所学,说说有哪些“乐极生悲”例子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
【此部分很好,可惜未用PPT如一带而过】
6、怎样理解“一死生,齐彭殇”?(背景)作者的人生观如何?(此“悲”可否理解为悲观)
【此部分甚难,教师近乎强制灌输矣;估计学生尚未明白其实,我也未明白:“一死生”,何等旷达超脱?“齐彭殇”何等逍遥无涯?何至于“虚诞”?何至于“妄作”?杜甫《醉时歌》:“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有文章指出,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不过,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友好相聚,感受到人生乐趣,但“盛事不常”,生命有限,不胜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联系生与死的问题发表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对“一死生”、“齐彭殇”观点开展了批判,认为是“虚诞”和“妄作”,从文章看这是符合逻辑的,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要把这些道理与高中学生说清楚,谈何容易?记得当初我上课时,就一带而过了,绝无大碍】
课后反思:
上完课,感觉我搭建了一个房子,架子有了,但是没有温暖的火炉,也没有可口的饭菜,屋子里空落落的,学生得到了什么,可想而知光想着仰望星空却忘了脚踏大地
【此乃带领学生看清了文章的结构与大意,而未能让他们深入体味美妙的文字语言后者最重要,却最见教师功力】
第一:我有一个偏见:开文言文公开课,对字词过多的涉及,总是有枯燥乏味的嫌疑,但是今天谷老师、傅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明白了,对于1600年前的文章,又加上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王羲之的文词艰涩难懂,思想沧桑斑驳,很难理解,这样的文言文就要“文不离言,言不离文”,【或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词语法是一定要涉及的,读懂文章就证明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人文性、艺术性、工具性的侧重,要视文而定,这篇文章的语言一定要细嚼慢咽,深入品读比如: “临”文嗟悼的“临”本义“靠近水”,可引申为“对着”“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和“所以兴怀”中的“所以”,前者解释为“用来,借以”后者为“…的原因”
第二,教师的古文底子一定要扎实,修养要广泛,最近我对于文字学越来越感兴趣,想想汉字构造真是“善解人意”,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第三,阅读能力和板书还有待提高
【由于只安排一课时,所以显得很急,从学生看来,大概只能是“浮光掠影”】
【学习古文,首先要注意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如“临问嗟悼”的“临”字,可查《说文解字》,乃“监”也,从人,从目,从皿,人看皿中水,如照镜子也鲁迅之《藤野先生》中有“油光可鉴”,“鉴”,镜也;绍兴有“鉴湖女侠”秋瑾女士,“鉴湖”又作“镜湖”】
【傅明乔老师提出:“山阴”,应注意古代地理之“阴阳”;“所以”,有不同意义;很有道理】
【如今教师很少讲古代汉语语法,是为缺陷如:“一死生”,“一”形容词,带了宾语“死生”,翻译时,将“宾语”提前至“一”前,作意动用法,加“认为”,成为“认为死生是一样的”】
【教师备课,最为根本者,认真品读】
【必须注意词语对比学习:如,两个“修”字,两个“会”字即使表达感慨意思的词就有许多,如:感慨,兴怀,兴感,嗟悼,兴怀,感于斯文
第3篇:兰亭集序公开课ppt
兰亭集序公开课ppt
学习《兰亭集序》,同学们可以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了解行书。
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详见拙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