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资本》读后感
第1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世界中古史专题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
班级:11级世界史 姓名:王小凤 学号:2120111350
《白银资本》读后感
王小凤
读完弗兰克《白银资本》使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也使得自己在思考的问题上开始多视角的对其进行考察。
从经济角度对全球体系进行解读,是一个视角。沃勒斯坦的全球体系也是建构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秉承着欧洲中心论这样的精神进行解读全球体系的,先是从基础生产部门——16世纪的欧洲的农业生产进行分析而后将其推广至其它生产部门并得出欧洲在全球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的结论。而弗兰克跳出了这个圈子,从资本的流动和流向以及数量上对全球体系进行了考察,个人觉得其在全球体系研究角度上另辟蹊径,且对先前的种种欧洲中心论的论点做出自己分析基础上的回应和反击,这种在欧洲中心论已深入多少研究者骨子里情形下仍然自持一柄武器勇敢的提出挑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如老师所说的,弗兰克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无懈可击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这样或者那样的角度找到弗兰克的谬误,一方面是相关历史知识的不完善,这多与其所从事的领域有关;另一方面是在相关事件的连接上有些是牵强附会,学者为了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每每都是做出挑拣符合自己研究话题的资料,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学者都会这么做,只不过我们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缺点忽视而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别人的瑕疵。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重视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弗兰克在本书中大量的引用各种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所掌握资料的可信性,可是这只能是相对可信性,因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只能算个虚数,官府只是为了收税的需要才将人口做了大概的记录,而且多是对男丁的记录,对于家中的孩子和妇女一般不会有精确的记录,不会像西方人口在教会中都有明确的记录。所以我在想弗兰克中各种交易的交易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精确等账簿管理体制,更何况英文资料是怎么样来的。二,治学思路上的联系性和开阔性。那时候的中国,结合其它的史料,我们知道18世纪的中国已经是日落西山暮了,如果有繁荣的话,或者仅仅是江南一隅的繁盛。1793年,可以说是18世纪末了,那一年是可以说是清朝的中国再次拒绝了世界向我们张开的邀请之手。大不列颠
王国派出他们的代表马噶尔尼,随行的还有后来为英国入侵中国和拓展中国市场做煽风点火作用的斯当东(其作品《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在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对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渴望,也可以看到马噶尔尼对当时清王朝的认识,用两个字做总结和形容就是:破败。运河的阻塞,创造性的低迷和百姓生活的窘迫。让马噶尔尼做出了清政府日薄西山的预言。这种情况更是给年幼的斯当东诸多的启发再加上其在嘉庆年间作为大使再次来到中国后遭到的没有国家间大使级的礼节性接待,使他对当时的清王朝有几分的忿恨和不屑,或者对清王朝实力的怀疑,以至于使他成为后来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推动者。我们习惯了割裂开中国历史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角度上讲,注重彼此的联系性是多么重要。再比如明朝万历年内的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康熙年间推行的地丁银,是不是和当时的货币供应有着一定的关联。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是在16世纪,其推行一条鞭法是为了增加明政府的收入,将劳役,租税,赋税都化成银两来征收,但是由于王朝末路,种种有效的规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后便是种种加派的费用使人们苦不堪言。一条鞭法也形同虚设。到了北部的满族定鼎中原后再次将这条法令经过调整后执行。就是康熙皇帝的地丁银,雍正以后也予以继承。这一条例的推行对古代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两次财政上的调整和当时世界货币流动是怎样一种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第三便是对全球体系文明,世界史的粗浅的看法。从完整意义上讲全球体系是在全球连为一体后才能进行探讨的话题。作为历史一部分的世界史来说不是这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一种结果”。吴于廑先生在其文章中对这句话进行了有效的解读。世界史有着地区和时间上的局限。所以其展现出来的部分也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正如文明圈的扩展,从点到片再到面的扩展。以点为单位的文明可以从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中看到。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文明虽然是有一定的地
带性但还是点状的。而后出现的大帝国如汉帝国,罗马帝国和后来的隋唐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阿拉伯帝国等都是以面的形式呈现。其实那时候的亚欧大陆有着相应的联系,宁夏固原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萨珊波斯的货币甚至人骨都引发人们对当时各文明圈交流深度的猜测和好奇。在唐长安城内设有专门的西市供同来自西域商人商贸往来。这时候的世界间的交流从中国角度来讲从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相关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可见一斑。但是具体从怎样的角度来探讨全球体系,个人认为大可加入诸多的中国因素。毕竟古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读此书,收获了一种敢于创新的志学精神和大胆怀疑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史料做支撑。也促使我在治学的道路上更加踏实的前进。
第2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银资本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经典的代表就是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出于对弗兰克此番评价的好奇以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趣,我翻开了《白银资本》这本书。在阅读作者文字,认识作者思想的过程中,我发现《白银资本》确实是弗兰克向当今学术界扔下的一枚“重磅炸弹”。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理论假设,都是对主流的大胆颠覆。
《白银资本》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篇幅来阐述一个观点:中国在 400年— 800年期间,对外贸易大量出超,白银作为贸易顺差流入中国,并以此为依据推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见解,即当时中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西方只是中国的边缘地带。《白银资本》摒弃了被西方奉为圣经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来“亚洲中心论”,甚至是“中国中心论”。虽然弗兰克在书中极力避免出现诸如此类的名词,但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种思想贯穿全书。
虽然弗兰克这一独创推论既没有实证基础也缺少逻辑依据,甚至对许多理论着作和历史资料断章取义用来支撑自己的理论框架,但在书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承袭传统理论的思想,并在有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比如,弗兰克借用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方法、康德拉捷耶夫的经济周期分析法以及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来架构他的整体主义研究,将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方法应用于 400年- 800年以及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成为弗兰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还把 50年至300年的长周期继续扩大为500年的.“特长周期”,并据此预言了亚洲的再次兴起。同时,弗兰克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他认为过去和现在都混合着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存在生产方式依次转换的线形图式,于是用“积累方式”这一概念取代了“生产方式”。因为在世界体系中,生产只是通向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就是消费和积累。再比如,弗兰克提出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传统农业时代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欧洲)都难以企及的程度;明清时期中国区域间的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水平并不比当期欧洲低等论点,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这让我们看到在东方没落的时期还有些许光芒闪耀。
《白银资本》确实是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抛开一切好与坏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想到很多。研读历史不是为了争论到底是东方还是西方领导世界,而是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寻求对当下、对未来有利的东西。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发展,作用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制度或规律也无法应用于全世界。我们必须看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制度,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复兴,中国崛起。
第3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本书作者A.G.弗兰克,出版于1998年,白银资本读后感。英文名称《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大意是重新认识亚洲时代的全球贸易的意思。内容,按章节来说大致如下:
第一章)回顾前人理论。
这本书的很多篇幅用来描述1400年到1800年的、世界各地之间的国际贸易体系,剩下的篇幅则用来对这样一个体系的某些方面做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显然不会被之前的历史学研究者们给漏掉,于是第一章便用来回顾和分析早致斯密的大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关于这个问题、或其中某个片段的理论。
按作者所说,之前的各种理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以结果反推原因,作者在列举时注意比较了斯密等早期研究者的说法和之后的说法之间的差别;
“八卦”,比如各种依赖于人种优越性学说;
宗教因素决定一切,比如犹太教、新教伦理,神道教独特性,甚至还有儒教,本质上说也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以满足意识形态需求为目的,“挑战与回应”似乎就是一例——而如作者所说,许多反驳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
第4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 安德列·贡德·弗兰克,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物和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白银资本》 获1999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头奖。
《白银资本》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基本的缺陷。这是一部优点与缺点同时存在且对比鲜明的著作。我认为《白银资本》在理论方面合理的内核是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并试图在世界体系或全球历史的框架里重构世界历史。这一点,中外学者已经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不再赘述。在理论方面的缺陷是强调一个方面而对另一个方面缺少关注,从而有损理论的周延性。因此遭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批评。例如,对普遍历史的强调而忽视历史发展的非凡性;对历史的偶然的渲染而屏蔽了历史的必然;对历史的联系性(“全球性”、“整体性”、“共通性”、“经济性”)的强调而遮盖了历史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性”、“制度性”、“文化性”);对历史的连续性(陷入“历史循环论”的陷阱)的偏爱而看不见历史发展的断裂性(“社会质变”、“社会进化”)等等。不过,弗兰克的理论框架可能使他受到了一些限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