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第1篇: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经历的人和事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写作方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1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走进厨房,家中还是那种老式的灶台,有两口大锅,均由柴火烧制,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会是这样的吧。在这时,只见奶奶将用油炸葱头的“葱头油”捞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开另一锅有拌着许多什么蒸咸蛋,五花肉,鹌鹑蛋,花生一切适合的东西,奶奶一样也不错过。因为再包之前,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为害怕太油,所以我帮着奶奶一起弄。我们首先清洗粽叶,“呀”一不小心就被这粽叶的边缘割破了手,轻微的流血,更映衬出我对这粽子的喜爱,瞧去,奶奶正眉开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双手平摊,在手心先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然后以3:2:1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一只布满皱纹的手和一只细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
这细细的粽香,环绕了整个屋子,忽然,听见弟弟对着电话机喊了一声:“小姑,等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一个汉堡跟一个芝士味的'比萨,谢谢。”顿时,屋子里的气氛僵硬了,空气似乎要停止了流动,奶奶在这制作着中国的传统食物,而这新时代的小男孩却要去品尝外国的“快餐”。
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这一切的一切,是否会成为那黑白史书上的记载呢?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我想,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粽叶飘香,传之千里。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3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但是咱们不能把它们当做累赘,他们是我们的宝贝。最值得珍惜的宝贝。
第2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在地球的东方,生活着我们中国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风俗各异,方言口音千差万别,是什么纽带把我们维系在一起,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呢?显然不仅仅是地域,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传统。数千年里,中国人同敬天地,祭奠共同的祖先,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一样的典籍„„在西方人的眼里,那里曾经是礼仪之邦。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中华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千古艺文多神迹
除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经典,中华神传文化的另一大系,在于文学、艺术、中医与科技。
它们浩如烟海,是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结晶。催生它们的大家,犹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睱接。然而,它们与他们的初衷与宗旨,都在体道与济世:前者是实质,借以教化人心;后者是功用,借以归正人心。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人的一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屈原开“楚辞”之风,《问天》而后殉国。相如好为大赋,却并不看重功名。司马迁写《史记》,意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无不与儒、释、道相关。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画家名作,更是如此。画多神来之笔,即因他们心中有神佛,灵感自天外,下笔如神助。书画同源,都重写“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脱俗,堂堂正正。人类数千种文字,唯汉字有书法艺术,即因汉字也自神传,形、音、义都与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国建筑,多见天人合一的绝唱:上合天象,下应风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维一体的神奇世界。
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俱通阴阳五行之学,俱怀神奇莫测之术,故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譬如华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脑袋里面的瘤子;譬如经络,古人早就画出图谱,今人却仍不能发现。今人将其特异的修养方式与表现手段视为迷信或糟粕,只是继承少许药方,所以中医已至消亡的绝境。
古代科技,真个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东汉地动仪,至今也不能破解;赵州桥雄跨千年,绝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并论。何也?古人用“心”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天地大义”;今人用“术”从事创造,注重每一环节的“名利双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动地,宛若天成;后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毫无神韵。
中华文明,如此意味深长,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艺,都能体现天意、启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纯真、纯善、纯美,所以珍贵莫比,影响至深。
三、复兴中华神传文化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去向何方;天是什么,神在哪里,宇宙间有没有地狱或天堂;人生终该如何经营,如何修养,才不至于堕落或迷茫?
本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全面回答,答案即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即是儒家、佛家、道家与无数圣哲先贤的经典与教化。
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仅以水资源为例,由于抛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污染,目前中国五万公里河流,有四分之三以上鱼类无法生存,地下水污染比例十几年前就超过了三分之一,现在仍然在继续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气候异常、河流泛滥、地质构造失恒,灾难频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盐碱化,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都与人心中失去对自然的敬畏有关。
统文化敬畏生命。“与人斗其乐无穷”,由此带来人们对生命的漠视,造成了假货、毒货的流行。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怪病致死案,究其原因,是黑心的商人为赚钱而贩卖毒奶粉。有人用激素和抗菌素喂螃蟹、蛇、乌龟,用工业酒精兑假酒,用工业油抛光大米,用工业用增白剂漂白面粉,用垃圾油、泔水油、白土油等致癌物质生产有毒的“食用油”„„这与文化破坏后,人心失去道德约束,而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息息相关。
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唐代的鼎盛时期,佛家思想、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都可以与道家、儒家思想和谐共处,真正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也必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亚洲四小龙形成了“新儒家文化圈”,它们的腾飞已经明证传统文化并非社会发展的阻碍。
同时,真正的传统文化以人内心的喜悦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来衡量人的生活品质。“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陶渊明穷困但并不潦倒,依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复古。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重德行善、敬天知命的内涵,是“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优良传统。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的现实、身处的环境不同于以往,但传统文化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源泉,它培育了我们分清善恶是非的能力,使我们在面临生命的重大选择时不会走错路。真正的传统文化回归应该是恢复人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神的敬畏,让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第3篇: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自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已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所有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璀璨瑰宝。
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当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文化传统,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不断地开拓创新,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对其加以发展,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积极主动地接触、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其核心即是道德教育。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增强了你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4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不可执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心得体会
一个学期以来,老师引导着我们一同走过了每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的课堂,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在这里,我们聆听着老师充满见解的讲演,欣赏着优雅古典的乐曲,品评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在这半年中,我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思想境界也有了提高,明白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国画、书法、剪纸、皮影等等这些具体的艺术技艺,更是指古代哲人通达、开朗、乐观、内敛、谦虚的崇高思想境界。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老师讲的对待得与失的态度。犹记得那是12.14那天的课程。“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得才会有失,再具体点,就是得了之后,在乎才会失去。无论得还是失,都在于我们主观的感觉。老师举了个例子。他的一个好友在多年前去西藏时喜得当地友好藏民相赠的一个牛角,他将其带回家后,十分喜爱,专程为其订做了一个架子,用来摆放这个难求的纪念品,整天把玩,爱不释手。可渐渐地,问题出现了。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干燥,东西易保存而不会发霉腐臭,当地人一般不会花大力气将牛角彻底清理干净,这可苦了老师
第5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
第6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感悟
我们经常用“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形容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说传统文化有什么时,却总是会吞吞吐吐说不上来。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不知不觉就被文化的魅力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中国的节日—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这么多的节日让我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节日?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然而,节日文化仅仅只是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文化,这个深不可测的事物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有一段时间--我老是向老一辈的人问关于我国节日的问题。总有一个念头--在大学我一定要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总有一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博大精深。因此,我对所学的传统文化课之感悟总结为四点。
一、中国科举制度之感悟
在我的印象中,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好像有禅让制、分封制。然而,这些只是皮毛。通过对科举制度这节文化的学习,我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对这很感兴趣。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凡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