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爱从课堂中流淌出来--《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第1篇:让真爱从课堂中流淌出来--《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材简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新词,积累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课前准备】有关小提琴的乐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题目《唯一的听众》问:“唯一”是什么意思? 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
让学生对题目质疑,相机整理:“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以激发兴趣,开启思维。
二、初读文章,理解内容
1.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检查读音,掌握字形,并指导写好“歉”,“悠”字。
3.理解:白痴、沮丧、懊恼、蹑手蹑脚等词。
4.交流汇报“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紧承线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汇报,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回顾旧文,学习新篇
1.引导学生回忆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2. 学生默读,画出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描写环境的句子。
过渡:哪些语句能体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呢?在老教授的鼓励下,我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3.交流所划的句子。
相机出示:第一次语言描写的句子: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听,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教授这样说?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我沮丧时,为消除我的顾虑,鼓励我继续练琴。)
4.读好这三句话。
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5.小组讨论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6.指导朗读这一句子。(读出内心的喜悦)
设计理念: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作业
抄写生写字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啊!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设计理念: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出示练习:文中的老教授是一位( )的听众,文中的“我”又是一位( )的青年。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设计理念:着眼整体,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享,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引导学生看图,用文中出现过多次的一个关键词概括老人的神态。(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②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什么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什么变化?划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词句,品读。(沮丧、兴奋)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鼓励我继续练琴。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2)出示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浏览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充满信心,刻苦练琴)
找文中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假如老教授那诗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听我弹琴的行为,就是对我无声的鼓励,使“我”最终能站在成百上千的观众的台上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平静的神态,那慈祥的眼神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品读最后一句话,升华感情。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的神态,体会老妇人的美好心灵。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老教授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教授的美好心灵并领悟通过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总结升华,体悟真情
俗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的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的老教授,给予“我”真诚的关爱,无私的帮助,让“我”重新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最终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进行简单的评议。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平分生命》。
2、模仿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件你被关爱的事。
板书设计:
老教授 真诚无私
11.唯一的观众 音乐白痴 小提琴手
我 敬佩感激
设计理念:板书围绕课文内容,突出中心,易于学生理解。
[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特点:
1、抓住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理解语言,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以读为本,注重感悟。本文教学注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多形式的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内涵。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内容;其次,品读重点句子,体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本教案强化学生读与写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入手,以读促说,以说促悟,以悟促写,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2篇:让真爱从课堂中流淌出来——《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材简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新词,积累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课前准备】有关小提琴的乐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题目《唯一的听众》问:唯一是什么意思?
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
让学生对题目质疑,相机整理: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以激发兴趣,开启思维。
二、初读文章,理解内容
1.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检查读音,掌握字形,并指导写好歉,悠字。3.理解:白痴、沮丧、懊恼、蹑手蹑脚等词。
4.交流汇报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理念:紧承线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汇报,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回顾旧文,学习新篇
1.引导学生回忆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画出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描写环境的句子。
过渡:哪些语句能体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呢?在老教授的鼓励下,我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3.交流所划的句子。
相机出示:第一次语言描写的句子: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听,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教授这样说?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我沮丧时,为消除我的顾虑,鼓励我继续练琴。)
4.读好这三句话。
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5.小组讨论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6.指导朗读这一句子。(读出内心的喜悦)
设计理念: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作业
抄写生写字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啊!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设计理念: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出示练习:文中的老教授是一位()的听众,文中的我又是一位()的青年。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设计理念:着眼整体,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享,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引导学生看图,用文中出现过多次的一个关键词概括老人的神态。(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②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什么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什么变化?划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词句,品读。(沮丧、兴奋)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鼓励我继续练琴。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2)出示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浏览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充满信心,刻苦练琴)
找文中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假如老教授那诗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听我弹琴的行为,就是对我无声的鼓励,使我最终能站在成百上千的观众的台上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平静的神态,那慈祥的眼神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品读最后一句话,升华感情。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的神态,体会老妇人的美好心灵。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老教授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教授的美好心灵并领悟通过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总结升华,体悟真情
俗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的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的老教授,给予我真诚的关爱,无私的帮助,让我重新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最终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进行简单的评议。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平分生命》。
2、模仿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件你被关爱的事。
板书设计:
老教授
真诚无私
11.唯一的观众
音乐白痴
小提琴手
我
敬佩感激
设计理念:板书围绕课文内容,突出中心,易于学生理解。
[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特点:
1、抓住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理解语言,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以读为本,注重感悟。本文教学注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多形式的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内涵。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内容;其次,品读重点句子,体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本教案强化学生读与写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入手,以读促说,以说促悟,以悟促写,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唯一听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老人说的话以及老教授的神态,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三、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小提琴曲《月光曲》。
同学们,当我们聆听这动人的乐曲,沉醉在这悠扬的旋律之中,你可曾想到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隐藏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语言文字的世界,去聆听一段有关于成功者背后的故事,去认识
第4篇:《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一听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文本大意,回顾人物描写方法。
2、通过读划,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
3、通过整体反复读,补充人物心理活动。
重点 :学写人物心理活动。
难点 :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写出符合文意的人物心理。
一、游戏导入
先来考考大家,你能根据我的提示猜猜这是哪位人物吗?听仔细哦。
1、悬崖峭壁 攀山越岭 京张铁路 全线竣工(詹天佑)
2、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武松)
3、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大意失荆州(关羽)
4、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你很会听,是位不错的听众。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一下子就答对了,真是位优秀的听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位特殊的听众,板书:唯一的听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根据拼音写字:
聋子
第5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联系语境理解意思,并正确书写。2.在教师指导下,了解“我”在练琴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从中体会那位“耳聋”老人给予“我”的自信和关爱。
3.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补写一段课文中的“留白”。学习过程:
教师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事使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去感受那使文中的“我”难以忘怀的事,去结识“我”不能忘记的“唯一的听众”。
一、关注“心理”,概述“故事”。
导语:“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爸爸妹妹说他拉得不好,他的心里是十分沮丧的。后来去了小树林里拉,听众是一位老人,给了他鼓励,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他又在家里练琴了。后来,妹妹听了大吃一惊,说他弹得很好,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他的心里是高兴的。
师:说得很完整,很
第6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庹家小学 邹德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具准备: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
做一个倾听者!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微笑!
认真倾听别人的倾述虽是细枝末节,但却体现了你谦逊的教养,能展现你的素 质。——佚名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他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师: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勇气和力量,他还能使别人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看,图片中的
第7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感恩。
4、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谁知道“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吗?(板书: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4、学生质疑,确定学习任务。
是的,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缘自于老人的鼓励和帮助。那么这节课你们想探究什么问题呢?(预设:老教授是怎样鼓励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