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解决问题(一)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注重对解题步骤和策略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及时地对解决问题的经过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及方法的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第2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解决问题(一)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注重对解题步骤和策略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及时地对解决问题的经过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及方法的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第3篇: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还要拼得尽可能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使学生找到拼出更多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1.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七巧板的神奇和有趣,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图案,五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图案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对七巧板的好奇心,产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的强烈愿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重视在操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操作太过盲目,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者在学生操作之后及时组织汇报交流,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找到拼组更多三角形的方法。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路以后,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拼组,巩固并验证所获得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套七巧板
学生准备 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赏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1.课件出示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图案,请同学们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
第4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夢妮”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1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
第5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新授
1.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3、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
第6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刘召林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
第7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农垦二小 李晓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呢!老师特别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你们喜欢吗?瞧!老师今天把谁请来了,(课件出示喜羊羊情景图)今天它们要来跟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到游乐园去学习吧!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
第8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