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1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
第2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
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第3篇:《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范文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