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组听名师引领课有感
第1篇:英语组听名师引领课有感
英语组听名师引领课有感
新学期伊始,我校举行了“名师引领课”活动,我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名师讲课。名师是有思想,有教学个性的。听其课如听美妙绝伦之音乐,久听不厌;听其谈,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受他们的课堂风采,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索。听我校名师讲课就像听到了前进的号角,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激励我不断前行。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z老师的《乡下人家》,这是一节朴实无华、通俗实用的好课,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实践指导意义。张z老师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张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听完这节课,我得到的启发是:
(1)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张老师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用微笑拉近师生的距离,张老师整节课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和教学方式,如: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用笔画出表示景物的语句;再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适时地点拨与指导。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到位时,张老师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学生从一景一物,一点一滴来感受乡下人家的风光。我觉得,教师只有自己入境了,才能引领学生感情的投入。张老师就是这样一步步教学,达到了预设的课堂效果。
听了这几课,回顾一个个精彩片段,余味无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位老师不同的课堂教学对何谓精彩的课堂做了最好的演绎和诠释。这样的课堂给我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走近名师,和名师共同成长。
第2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课心得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但在现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等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的。因为这些能力不是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能获得的。
第3篇:听名师课有感
王崧舟《桃花心木》听课感想
李 蓉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奇怪”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多样化形式嵌合文本
如果说文本是学习的对象,那么教学过程,甚至教师本身,都代表着解读文本
第4篇:听名师的课有感
名师引领,品“读”教学
是的,能有这样一次与名师近距离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真的要感谢石校长、王主任、宋主任,特别是宋姐亲自带队,凌晨3点多就来到了学校领着我们一起驱车去哈尔滨听课。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但收获是巨大的。听名师上课,让我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美妙感受,如聆听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似品茗余香的缭绕的清茶。
窦桂梅老师上的绘本课《我的爸爸叫焦尼》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书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伊始,就和同学们一齐合作读绘本;接着又采用了想象画面读等,以读促悟,以物促读。“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文字就像头顶的一束光,一下子就照亮了你的内心”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读懂那些文字吗?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只叫做读字,不叫做读书。在为时两节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这样通过故事抓住场景、人物、语言、动作、插图颜色、插图设计、来指导学生读、写、及创作的升华。当时我边听边想如果换成是我,《我的爸爸叫焦尼》也许只会当成一个发生在父子身上的故事来教,最多也不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爱。她却不!学完《我的
第5篇:听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听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布务小学 徐伟平
前两天在肇庆听了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会——第十六届名师之光系列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教学水平相差很远,他们的学生基础也比我的学生好很多。
听了主维山老师,田湘军老师,陈凤葵老师,顾洁老师,赵涯老师,徐美老师和孔剑老师精彩的课。我总的感受是:师生融洽、情景教学、学生体验、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肢体语言与全英相结合。首先,师生交流,初步了解,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通过创设情景,让师生置身其中,融为一体,感受英语的美,让学生能触摸到有实质感的英语语言,师生都进入自己的角色,让情的纽带把学生带进课堂,并在快乐的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体验,相互交换角色,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情景教学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功效性,能让学生在实景、实地、实物中进行实时对话,增长知识,增加趣味,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入梦幻般的英语语境
